公孙氏从公孙度开始经历四代君主,是汉末最早割据一方的诸侯之一,并且割据时间仅次于后来的魏蜀吴三国。:。
但公孙氏虽然有野心,却只能偏安于一偶之地,势力无法得到发展,最终成为了野心家的埋骨之地。
四代君主
应该在中平六年(189)左右,董卓入京,麾下中郎将徐荣推荐其同乡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到任后,开始了割据一方的诸侯生涯。他本人虽然残暴不仁,但他军事上扩张国土,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开疆扩土;在政治上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虽然没有称王称帝,但已经是帝王之姿……
建安九年(204),公孙度去世,公孙康继承了他的事业,在公孙康上台时,曹‘操’已经做大,辽东远远不能敌,公孙度苦心经营的营州也被张辽所击破,所以公孙康认清了这个事实,在袁氏兄弟来投,他确定曹‘操’暂时无意辽东后,果断杀了这些人,并且将他们的头颅送给了曹‘操’,作为见面礼,而曹‘操’礼尚往来,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授任他为左将军,承认了公孙康在辽东的统治,后公孙康讨伐高句丽,也是颇有战功。
作为公孙度的继承人,公孙康尽管丢失了东莱诸县,但总体而言他还是很合格的,外伐高句丽,内和曹氏,守住了辽东的基业。
由于公孙康的早逝,他的弟弟公孙恭成为了辽东第三代君主,也是最为弱势的一代君主,公孙恭本人因为身体原因所以掌权之后并没有多少功绩,有记载当时他将公孙康的长子公孙晃作为任子派去了洛阳,表现了对于魏朝的忠心。弱势也有弱势的好处,一位弱势的君主对于曹魏威胁有限,所以当时曹‘操’、曹丕等人认为辽东偏远,又甚忠诚,没有威胁,从未出兵讨伐。
太和二年(228),公孙度的次子发动政变,将叔叔公孙恭囚禁,自己独掌大权,成为了辽东第四代也是最后一代君主,当时公孙恭应该无后,继承人不是早已经派去洛阳的公孙晃就是公孙渊本人,他却在此时直接夺权,明显可以看出公孙渊本人是一个野心勃勃之辈。
公孙渊上台之后,和孙吴往来颇多,结果引起了曹睿的注意,在太和六年(232)曹魏第一次派兵伐辽,虽然这次没有实际成行,但依然对于公孙渊造成很大的打击,为了对抗曹魏,公孙渊向孙权称臣求援,当时孙权甚为欢喜,派万余部队封其为燕王,结果公孙渊背盟,杀了孙权的使者,把他们的人头‘交’给曹睿,一举缓和了和曹魏之间的关系,孙权虽然对此非常愤怒,但隔着大海拿辽东没有办法。
然而公孙渊成功缓和与曹魏之间关系后很快就旧态复发,得罪了曹魏的使者,这也使得曹睿大为不满。在诸葛亮死后,南方威胁降低,曹睿在幽州刺史毌丘俭的建议再次启动伐辽作战,景初元年(237),他派幽州刺史毌丘俭等携带书信印章去征召公孙渊,公孙渊不仅不响应征召,还出兵与之对抗,将毌丘俭击退,随后更是自封燕王建国。
这样一来,曹睿有了充足的伐燕借口,于是他派出司马懿和毌丘俭,第三次伐辽,一举将辽东平定。
小诸侯野心家的悲剧
历史上公孙度和公孙渊都是典型的小诸侯野心家,不过相对自己的孙子公孙渊而言,公孙度能力更强,但也更为狂傲。
公孙度到辽东之后,为了建立威信,杀戮甚多,又四处讨伐,扩大疆土,当时他麾下主要有自建的两个州,一个是在辽东的平州,一个是在隔hn方东莱各县的营州,他还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其父公孙延为建义侯,为汉朝的两位祖先立庙宇,按照古制在襄平城南设坛,在郊外祭祀天地,但就算这样,公孙度也没有敢封王封帝。在汉末类似公孙度这样的诸侯也不少,像刘虞和刘表他们类似的事情也干过的,这批人虽然有想法,但自知之明还是有的,所以都没有敢过线,也就袁术被野心冲昏了头脑称了帝。
公孙度在早年曾经短暂担任过冀州刺史,但很快就下台了,此事对于他来说应该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所以后来别说“王”了,“公”都没碰,对于小诸侯而言,他们的实力限制了他们的野望。
和公孙度一比,公孙渊既无出‘色’伐敌战绩,也无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却依然野心勃勃,怀有妄想,曹魏没有讨伐公孙康和公孙恭,单单打了你公孙渊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曹睿后来伐辽的确有为自己刷业绩的企图,但第一次伐辽时,孙权和诸葛亮还在南方威胁巨大,这个时候曹睿可没有心思刷业绩,依然派幽州和青州的部队讨伐公孙渊,为什么,不就是因为公孙渊勾结孙吴有不臣之举吗?
在公孙渊时期,曹魏已经一统北方,外部环境和公孙度的群雄割据之时已经彻底不一样了,像公孙度那样肆无忌惮已经不行了,所以他的父亲公孙康和叔叔公孙恭才会委屈求和,可惜的是公孙渊却没有明白这一点,作为一名小诸侯,公孙渊无力改变大局,他无法逆水而行,他却偏要行之,所以公孙渊悲剧了。
公孙渊的悲剧也是典型小诸侯野心家的悲剧。
公孙氏的覆灭
司马懿灭辽后,杀尽公孙渊一系,放了公孙恭,而在曹魏的公孙晃并没能逃过一劫,尽管公孙晃曾经提醒过朝廷公孙渊有异心,请求朝廷出兵,但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