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青春校园>清云>第一百九十七章 请君入瓮

若是想要在谋略上胜过对方的话,结果恐怕只能是自取其辱。上杉狗信就是最好的例子了,是以松井狗根早已是无奈的掐断了这个念头。

以己之强攻敌之弱,这个道理虽浅显,但无疑很奏效。而与固守桂央城的那支乱军相比,自己这方最大的优势显然就是实力上的明显差距了。且不说狗日族的精锐将士,在战力上绝对是要远远强于那些汉人军队的。更重要的是,盘踞在桂央城之内的这支乱军,虽然占据了城池的防守优势。可是,那支军队毕竟是一支深入敌境的孤军。自古以来,孤军深入就是兵家之大忌。

自己这边,可以有源源不断的援军。好比是,眼下大营之内,狗日军的数量又达到了十万之众。可是,城内那支乱军,则是死一个就少一个。虽然,听闻二十天前,又有一支四万余众的乱军进入了桂央城之内。对于这一点,松井狗根不仅没有丝毫的忧虑,反而是感到一丝的欣喜。若是说,对方像自己一样,补充的乃是身经百战的老兵的话。那么,松井狗根绝对是会大感棘手的。可是,很显然,那支新入城的军队根本就是桂央城附近的一些发动暴乱的乱民。

松井狗根清楚,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纵是再厉害的将领,也无法将一些普通的百姓变成合格的战士的。是以,别看桂央城又增添了四万余人手,可是,实际上这些人对于桂央城的防御根本就起不到什么有效的助力。而且,随着这些人进入桂央城之内,换言之,也就是说这些原本分散在各处的乱军,尽皆集中到了一处。只要攻下桂央城,就能够一举歼灭这些乱军,也就省了日后还要四处派兵前去围剿的功夫,这就是松井狗根的欣喜所在。

至于在前来桂央城的路上,松井狗根就已是想好了攻打桂央城的战法。其实大体上与上杉狗信的方法相同。就是集结重兵,单攻一面。只要突破了桂央城的任何一处城门,那么桂央城也就唾手可得了。而这主攻的一点,也没有做丝毫的改变,依旧选择了桂央城的东城门。经过上杉狗信的疯狂攻击,桂央城东门早已是变得一片狼藉。相应的城墙之上各处已是出现了不少的崩塌缺陷。

而与上杉狗信不同的部署则是,松井狗根此番决定彻底的围攻桂央城,务求不让城内的一个乱军得以逃脱。上杉狗信是因为有感于桂央城内这支乱军的实力强悍,抵抗之心甚为强烈。所有并没有采用四面围城的方式,为的就是不想给城内乱军造成一种陷入绝境的念头。这也就是攻城战之中,围三缺一的普遍战法。只要城内这支乱军,撤出桂央城。那么失去了城池的庇护。况且又是孤军深入的情形下,根本没有其它的城池可供栖身。那样的话,在野外消灭那支乱军,自然就要容易的多了。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数番激战下来,上杉狗信手下大军伤亡不小,已是无力再去彻底的围城了。

可是,松井狗根不同,此刻他手中的兵力可以说得上是充沛的。他只要集结重兵于东门之下,仅仅在东门发动攻势。相应的在桂央城其余三门外派遣一万大军,建立牢固的营寨,只守不攻,用于防止城内守军的突围。在双方那巨大的战力差距下,失去了城墙的屏障。一万狗日军足够抵挡十数万从军不久的民兵了。

对于这一战的结果,松井狗根有充足的信心。这倒不是说他的能力要在上杉狗信之上,而是此番,他着实的占了上杉狗信的一个大便宜。

一般人,类似远在狗日族境内的一众文臣甚至于狗皇,皆是只看到了桂央城之战中,上杉狗信的接连失败受挫。从桂央城的久攻不下,损兵折将的结果中,认定了上杉狗信的无能不堪。但是,类似松井狗根这般层次的人,却明白,上杉狗信虽然没有取得桂央城之战的胜利。可是,他也并非仅仅是一事无成。虽然狗日军在桂央城下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另一方面,桂央城内的守军,在狗日军的疯狂攻击下,同样也付出了巨大的损失。

虽然占据了城墙的绝对优势,但是能够挡下狗日军将士无数次攻城的,又岂会是那些毫无战力,缺乏临阵厮杀经验的新兵,那些只懂得种地摆弄锄头的农民。虽然,对于桂央城内的情形一无所知。但是,松井狗根可以断言,在上杉狗信的连续攻城下。桂央城内乱军的有效战力,绝对是消耗了大半甚至于更多。

若是,狗皇不在此时召回上杉狗信,并且给予他调遣援军的话。松井狗根相信,上杉狗信绝对可以在短时间内,攻下桂央城的。可是,现实往往是无奈的。眼下的上杉狗信正在回国受审的途中,而最终这攻下桂央城的巨大战功,却幸运的落在了自己的手上。

每每想到这,松井狗根就抑制不住的浑身激颤。军人皆好荣誉,渴求巨大辉煌的战功。其实何止是军人,只要是人,难免存有或多或少的荣誉感。更何况,这上杉狗信,占据着狗日族军神的称号,也着实的太久了。也是时候,该让出来了!

松井狗根绝对是狗日族将领中的一个另类,之所以这样说,凭的就是他那胆大心细的矛盾性格。与一众狗日族将领一样,他同样的狂妄自大,血腥残忍。这一点,从他仅仅倚仗着手中十万余人马,就妄图吞下联军百万大军。随之,祁闾国一战大胜之后,残忍的下令屠杀三十余万降军俘虏。这些种种事例就可以看出来了


状态提示:第一百九十七章 请君入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