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青春校园>中华古代名人录>君王篇之卫殇公(前558~前547年)
回国,去取代卫殇公。齐景公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即和卫献公一同会见晋平公谋求帮助。晋平公在他们的劝说下,决定出兵讨伐卫国。为此,晋平公定计先要除去卫殇公。

周简王姬夷四十年(晋平公十三年,卫献公后元元年,公元前558年),晋平公派使者通知卫国,说两国要订立盟约,要卫殇公前来商谈具体的合作事宜。由于晋国当时是强国,因此卫殇公得知晋平公要与自己合作订立盟约的消息以后非常高兴,丝毫没有多想,便马不停蹄地前去会见晋平公。晋平公就暗地里派人在途中逮捕了卫殇公和宁喜,之后发兵护送卫献公回国。在流亡十二年以后,卫献公终于又回国复位了。不料,卫献公不忘自己曾在柯泽被打败的耻恨,复位后就将孙文子、宁惠子之族改姓为“柯”氏,然后驱逐出卫国。

3《卫国风云》之第三十回弑国君献公复位140

公元前548年五月,晋平公率军从泮水渡过黄河,再次邀会各诸侯国在夷仪商议伐齐事宜。消息传来,齐国君臣束手无策,朝野上下一片慌乱。齐庄公穷兵黩武,逞一时之强,兴兵讨伐晋卫两国,及至诸侯来伐,又束手无策。在国内,又私通相国崔杼之妻棠姜,失去人君之道。相国崔杼恼恨至极,命家丁逼死了齐庄公,随后又派大夫隰鉏携礼币出使晋营,向晋平公谢罪请和,表示齐国愿意臣服于晋国,并许诺归还齐国侵占的晋邑朝歌,又以祭器和乐器贿赂了晋平公,对参与讨伐齐国的各国诸侯大夫也各有所贿。晋平公答应了齐国的讲和请求,遂传令诸侯军队罢兵回国。有人赋诗讽崔杼曰:

少年得志秉国权,诛臣弑君惹天怨。

飞扬跋扈终有时,异日悬梁赴黄泉。

卫殇公赴商任盟会时,态度傲慢,举止失礼,惹得晋平公很不高兴,平公遂萌发了废立之意,但碍于卫殇公还算听话,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废立计划因此中沮,并没有付诸实施。料理完齐国的事情,诸侯从夷仪撤军回国,在返师归国前夕,晋平公特意派大夫魏舒与宛没到齐国莱地迎接卫献公到卫地夷仪暂居,伺机纳献公回国复位。卫献公离开莱地时,把他的一应家俱和粮食也一并运到了夷仪。卫献公离开莱地时,齐相国崔杼扣押了他的妻子儿女作为人质,打算以此为筹码换取卫国的五鹿之地。是年秋七月,为了庆贺齐国的臣服,晋平公邀请鲁襄公、齐庄公、卫殇公、宋平公、郑简公、曹武公、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等十一国诸侯同盟于曹地重丘。此后,北方诸侯相安无事。

卫亚卿宁殖去世前,曾向儿子宁喜做过临终交代,要他迎归献公即位,左相宁喜铭记在心。遵从父亲的遗言,宁喜便打算迎接卫献公归国复位,怎奈卫殇公屡次与诸侯会盟,四境一时无衅,国内十分安然,难以寻到下手的机会,心中兀自踌躇不已。就在这时候,公孙丁受卫献公指派,从夷仪偷偷潜入帝丘城内,向左相宁喜转达了卫献公的许诺:“若能遵汝父之意,复纳寡人归国,卫之国政尽归于子,寡人但主祭祀而已。”宁喜听了这话,心中大喜,以为天上掉下了大馅饼,这样既遂了父亲宁殖的遗愿,又可以掌握卫国的权柄,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但他又怕卫献公是一时好言相欺,归国后反悔,便想寻找一位贤人哲士为此事作证。于是,他密书致与子鲜,道出了他的忧虑。

子鲜看了宁喜的密信,就将宁喜的忧虑告诉了卫献公。卫献公对子鲜说道:“寡人复国,全凭宁氏,倘能复位,必不相欺,吾弟必为寡人一行,令宁喜作速办理此事。”子鲜是卫国的贤人哲士,平时诚实守信,为人十分厚道,也害怕卫献公归国后反悔,将来让自己失信于宁喜,面有难色,一时犹豫不决。见子鲜迟疑不决,卫献公又对他说:“寡人避居于外,犹无政也,若能返国,祭则寡人。如能延及子孙,吾愿足矣,岂可食言,以累吾弟耶?”子鲜迫不得已,就答应了卫献公,但迟迟没有动身,其母敬姒强令子鲜替卫献公到帝丘跑一趟,劝宁喜及早纳献公归国。子鲜被逼无奈,只得择了日子,秘密潜入帝丘,私会左相宁喜并传达了卫献公所言。为了取信于宁喜,子鲜还指天鸣誓,对宁喜说道:“吾若负言,终生不食卫粟。”宁喜听子鲜发如此重誓,自认为有了可靠保证,笑着对子鲜说道:“子鲜之誓,重于泰山矣!”遂满口答应子鲜,伺机迎献公复国,子鲜连夜离开帝丘,返回夷仪向卫献公复命。

宁喜将此事告诉了大夫蘧瑗。蘧瑗,字伯玉,是卫国著名的的贤达人士。孙林父打算驱逐卫献公时,他就提前奔鲁国避难,及至殇公即位,他又从鲁国返回做官,是官场中不倒翁。今闻得宁喜言废立之事,蘧瑗赶紧捂上了耳朵,对宁喜说道:“臣不闻君之出,何敢闻君之入?”这位官油子预感到卫国又将刮起一场政治风暴,遂再次出奔鲁国避难而去。宁喜又把这事告诉了大夫石恶和北宫遗,二人表示赞同。石恶是卫国贤人石碏的后裔,卫国重臣石稷的孙子;北宫遗是卫上卿北宫括的儿子,两人都是公卿世家。宁喜还把迎接献公复位的事告诉了右宰谷,右宰谷闻言变然作色,连声说道:“不可,不可!新君主政十二年,未有失德之处。今谋复故君,必废新君,汝父子得罪于两世,天下岂能容乎?”宁喜对右宰谷说:“吾受先人遗命,断不可背诺。”听


状态提示:君王篇之卫殇公(前558~前547年)--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