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青春校园>中华古代名人录>名将篇之孙武(续)
岱年、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等也发来贺电或贺信。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40余篇,书稿3部。同时收到聂荣臻元帅、杨得志、杨成武、王任重、洪学智、迟浩田、李德生等老将军为孙武故里广饶县和中国孙子与齐文化研究会的题词10多幅,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孙武故里在今广饶县”的考证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6孙武的国防观

孙武的国防观是其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伟大军事家的政治智慧,具有宏观性、积极性、主动性的特点。孙武强调政治与民心对巩固国防的根本意义:阐明经济实力对于国防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强调立足于己、常备不懈的积极战略防御思想以及国际环境对国防巩固的重大作用等。从我国历史上看,许多名垂千古的军事家、政治家,灵活运用《孙子兵法》,不断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近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军事学说作为观察和分析国防问题的理论基础,继承发展孙子国防观,形成了宝贵的毛主席军事思想,解决了一系列有关国防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并指导中国人民和军队从弱到强。战胜一个又一个敌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我们应认真研究两干多年前孙子的国防观,对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尤其是各级领导同志的国防观念,对居安思危、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加强我们积极贯彻新时期国防建设方针的自觉性,无疑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国家安全是国家存在与发展的前提

中国的国家形态,最早产生于夏朝。“禹传子,家天下”,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然即位之初,就出现了国家安全问题:“益干启位,启杀之”(《晋书,束皙传》),“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史记·夏本纪》)。夏启的国家实际就是在维护国家政权的战争中诞生的。稍后,太康失国,寒浞灭羿,少康中兴,以至汤伐夏桀,武王伐纣等,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所进行的殊死斗争。可见,国防是与国家政权与生俱来并相伴而存的。时至春秋,有人总结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祀为礼,是神权时代的政治,戎即兵,就是军事与战争。政治与军事构成了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第一要务。《孙子兵法》开篇言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始计》)正是对于有夏以来历史经验的深刻洞察,一千多年国家生死存亡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

国防的根本在于政治与民心

民心归向一直是开明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极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政权稳固和国家安全。孙子认为,要确保战争胜利,确保政权巩固,必须“修道而保法”(《孙子兵法,军形》)。“道”是政治主张,是争取民心归向的关键所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也是历史经验的精髓所在。如吴起就特别指出,国防的巩固,不在“山河之险”,而在“为政”之善与不善,首先要“内修文德”,同时“外治武备”。儒家孟轲也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人民衷心拥护,是国家精诚团结。荀子更作了理想化的表述:“故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荀子·议兵》)民心集聚。则何往而不胜!古人云“有德不可敌”,此之谓也。如果统治者政治清明,有“道”,那么,就能“上下同欲”,民众就能“与之死,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始计》),就能众志成城,所向披靡。相反,如果统治者是无道昏君,不修德政,暴虐于民,那么再坚固的防守工事,再强大的军队,也会因为众叛亲离而不免于失败。联系到今天,如果我们党政军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上下同欲”,都能从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自觉同一切危害国防事业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我们就必定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

国防的命脉在于国家的经济实力

国防安全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保证。《孙子兵法》中多次提到这个观点。“凡用兵之法:驰车干驷,革车干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干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孙子兵法·作战》)“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孙子兵法·军争》)“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干金……”(《孙子兵法·用间》)战争不仅是军力和军心的较量,而且是经济实力的抗衡。国家的防御实力,是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国防实力的强弱总是受国家经济实力的制约。特别是现代条件下的战争,对经济实力的依赖性就更强。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就谈不上国防建设现代化。

国防建设服从于国家经济建设,寓强大的国防潜力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中,正是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现在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同世界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党中央科学分


状态提示:名将篇之孙武(续)--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