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论
从上古文献典籍中,可以看出“五帝”之说并不统一,一家之言自有不足之处。太史公在《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之末写到: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闲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着为本纪书首。太史公居大一统之世,观《尚书》、《大戴礼记》,博纳雅言而作《五帝本纪》,其体例严谨统一,自有大一统之气概。正如《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单从此处看,五帝俨然为一个完整的家族整体,但是五帝的帝位继承、帝舜的婚姻确实存在问题,如果他们的婚姻成立而不违背礼制的话,那合理的解释是只有五帝不属于一家一姓,才有进行联姻的可能性,否则便违背了“同姓不婚”的习俗。
其实上古史史料缺少文献记载,又被后人加以窜乱,即使太史公力求使五帝德行合于大一统,实在难为也。笔者认为,上古之时人们对英雄人物记忆模糊,“五帝”乃各个不同时期不同部族的杰出首领。后人为了便于记忆或是追求上古圣王的德行统一,再加之五千年来民族大融合,本来为众多部族的首领被说成“皆同姓”,结果众系则归于一系。对于我的这个观点,早先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的序言里已经提到如下见解:“阪泉、涿鹿的英雄,黄帝死了以后,不知道又经过了几百年,又混合华夏、东夷两种文化的高阳氏出现。……(颛顼)这位大宗教主,帝颛顼死后不知道又经过了多少年月,才到了尧、舜、禹的时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五帝”是我国上古时代圣王的总的称号,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严谨的体系,其世系亦不统一也。在那个华夏文明曙初现之时,我们的先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赫赫之功,世系不明亦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上古先王群体对整个民族后来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才是我们所应该记住的。正如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上所说:“罗马皇帝是神话中的人物还是实有其人,完全不重要;是否存在过确实出自他们的王法,或者这些法律乃是臆造的结果,同时也并不重要。标志着人类进步的事件,不以个别人为转移而得到了物质体现,他们凝结在制度和习惯中而且保存在发明和发现中。”我们只要记得,五千年文明史实赖先祖在中华大地上披荆斩棘辛勤劳作所奠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