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凡人的篡清之路>第49章 荡平金积堡(上)

="(" =>

金积堡,一个尸山血海形成的后世风景名胜···

它坐落于甘肃宁夏府吴忠县的灵州西南50里,金积堡东通花马池,南通固原,西枕黄河,晚清时期它作为甘肃通往陕西的门户,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而且金积堡周边地形易守难攻,其堡外有两个险要的地方,一是西面的峡口,它是黄河青铜峡的峡口,同时又是控制流经金积堡的秦渠和汉渠的进水口,其二是东面的永宁洞,它是山水河通过秦渠涵洞的地方,也是控制秦、汉二渠的出水口,扼守两地如同掌控进堡咽喉,重要性不言而喻啊。

回教“哲赫忍耶”教派总教主马化龙更是早蓄反意,长期割据此地,连堡结寨聚众十余万,耗时数十年将金积堡经营成一座军事要塞,作为‘回族圣战军’的总策源基地。

此次陕西回兽军自甘肃东部董志塬大败后,十几万回军溃众仓皇逃往宁夏地区,这些回教**就是逃命不忘报复,执行真主指导的三光政策,一路烧杀抢掠,动员号召所有的回族参加圣战,将沿途乡镇村庄的汉族百姓屠杀殆尽,兽军里尤其以白彦虎、禹得彦两部最是穷凶极恶,所过非穆思林乡镇鸡犬不留,数百里炊烟断绝,几成荒原鬼域!

待到陕甘两地回军在宁夏地区会师合流之后,由于回族兽军是全民皆兵,兵民合一的准军事社会组织结构,所以其总人数超过了三十万,结寨连营数百里,并按教区归属重新组织了十八家回民大营,圣战兽军鼠多壮鼠胆,故而气焰大炽,东征西讨四周势单力孤的汉族村落,当然把汉族百姓尽数灭绝,所向无敌啊!

于是回教“哲赫忍耶”教派总教主马化龙自持兵多将广,决心在金积堡地区依险固守,与浩荡奔涌而来的太平护汉军决一死战。

不过屡遭重创的回兽首领们也有自知之明,知道正面迎敌,列阵野战肯定不是太平护汉军的对手,于是为抵御护汉军犀利猛烈的枪炮火力,十八家回军首领划分防区,分段包干,依托秦、汉二渠挖壕筑墙,修堡建垒,使金积堡内外墙壁纵横,堡垒环列,渠水环复,易守难攻。

而且它们还动员数十万教众一起动手,相继掘开了秦渠、板桥堰和山水河,让堡前百余里方圆地域陷入一片水泊泥泞之中,给到来的护汉军兵力展布与后勤运输都造成了极大困扰。

就在1863年六月初,太平圣主贵福哥尚在西安城内临幸回族少女,大搞民族融合的时候,十几万太平护汉军在李昭寿、左宗棠这两位半老家伙,一个心毒手辣、一个老谋深算的统帅调度下,集中兵力攻下了金积堡西面的青铜峡峡口和东面的永宁洞,将这两个最重要的战略要地控制在手,从而避免了讨伐大军有可能被回军水淹的不利态势,确保了后续粮道的运输安全。

回军自然不甘心被动挨打,于是调集重兵反复争夺这两个要点,奈何太平护汉军兵力充裕,火力猛烈,身为监军兼军师的左宗棠更是深谙昔日湘军的‘守’字秘诀,对两处要隘守军具体提出四句口号;

一、厚扎营垒以利攻守,不准擅自出击!

二、谨值夜营以防敌袭,不准出营追击!

三、进(军)看地势以争险要,以守为攻!

四、驻明主客以操胜算,就是死不出击!

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稳扎稳打的笨拙战术,倒是极为适合护汉军当前所处的战场形势,因为前沿护汉军主力基本实现了全火器化,战士们持有的前膛米涅步枪和开花野战炮都是长能及远的防守利器,在居高临下,以逸待劳的防守作战中,给予只懂得挥舞着冷兵器蛮勇冲锋的回教圣战军以惨重杀伤!

几天内就毙杀马化龙部万余人,峡口堆尸如丘,马化龙之子马耀邦督战受伤,被一颗流弹打瞎了右眼,嚣张的宁夏回军受此重挫,始知太平军不可力敌,逐颓然撤军回防,士气大沮。

其实此时汉回两方兵力对比起来,回军人数虽然占优,然而战力孱弱的老少教众居多,青壮年男子所剩不过六七万人,并且武器装备中冷兵器占了绝大多数,纵有少量洋枪土炮,也因为没有军火生产能力而陷入弹药耗尽的窘境,故而在宁夏回军连番进攻遭受沉重伤亡后,回教兽军首领们只能强撑着凶悍模样,虚张声势作作好战姿态而已,再没有了大举进攻的实力,只能固守堡寨,很快丧失战场主动权就是必然态势了。

而扩充后的太平护汉军却足有十五万之多,军容鼎盛,粮弹充裕,这还不算后方输送粮秣弹药的十万多汉族民夫,况且大军后方还有陕西全省动员起来的数十万助战民团,汉族武装作为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彼消我涨之下,回教兽军已处于绝对的劣势,败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故而护汉军在稳固了要隘守备,并以捻军骑兵巡逻,加强确保了粮道畅通后,便有条不紊的渐次出兵,以开花大炮为攻坚手段,仅用不到半个月时间,就摧朽拉枯般的将灵州至吴忠堡之间的各回族堡寨逐一摧毁,全部消灭,为攻取金积堡打开了通路。

长话短说,西安的圣主贵福哥于1863年6月中旬接获前线汇报后,随即作出重要指示;

“···朕不想再要击溃战,只要歼灭战!护汉军各部要广大的迂回、包围、压缩回族兽众至金积堡地区,围而不攻,等朕亲往屠灭之!兽军酋首马化龙、白彦虎,禹得彦三部罪恶滔天,绝不允降!”

此诏一下


状态提示:第49章 荡平金积堡(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