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民国之铁血荣耀>第六十七章 杨寰宇的宣言

其实,丘吉尔并不用怎么考虑,他的考虑只是出于一个政治家的习惯。已经被德国折腾的焦头烂额的英国没有别的选择。尽管丘吉尔嘴上不承认现在的华夏已经今非昔比,迈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但他心里却很清楚。英国现在没能力,也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再去招惹一个强国,再去为自己树立一个强大的敌人。何况,现在的法国也已经不再是英国的盟友。丘吉尔只是有些可惜,这些法国在中东的殖民地本来应该是英国的果实,现在,不得不让华夏去采摘了。

很快,驻守在苏伊士运河区的英军就接到了来自伦敦的命令,协助华夏舰队尽快通过苏伊士运河。驻守伊拉克的英军也接到了类似的命令,要他们为过境的华夏国防军提供一切便利,不得已任何借口刁难和阻挠。

第一空降军的各旅的战报依次送到了叶琪的案头,几乎所有的部队都报告说进展顺利,并没有受到法军强力的抵抗。第五舰队也发来了通报,他们已经顺利的通过了苏伊士运河,很快就会到达指定位置。叶琪这才放下心来,着手动身前往大马士革,他准备把他的司令部先设置在那里。

还有一个不爽的当属美国人,罗斯福确实愿意支持华夏在中东打破英国一家独大的态势,但这个支持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华夏要加入协约国同盟,并且要承诺在击败德国之前,不能对苏俄下手。可现在,就好象是人家本打算把女儿嫁给某人,所以对女儿和某人的来往也不加干涉,可突然发现,女儿被某人睡了之后,某人却没有娶女儿的意思。这种感觉又怎么能让罗斯福感到爽?

只是现在翻脸又不行,詹森大使的报告中对华夏的重要性的阐述,罗斯福是很认同的,翻脸就意味着把华夏朝德国的阵营里推。罗斯福越想越不是滋味,难道被人强暴了还得笑着喊几声爽不成?

唯有日本,是密切的关注着进入越南的华夏军队的动向。现在他们最迫切想要知道的,是华夏军队会不会越过法属印度支那的范围,把军队派遣到暹罗、缅甸和马来半岛。日本不想和华夏开战,一点都不想。这个不想不是日本现在不敢和华夏开战,相反,他们非常想击败华夏。这个不想只是因为他们觉得眼下的日本还没准备好,他们还没有击败华夏的把握。但万一华夏军队在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全境后,还不满足,那该怎么办?

此时的杨寰宇却兴致很好,在下达了出兵命令后,他并没有关心部队派出去之后的结果,他认为没必要操心。两支二十万人的军队去对付法属印度支那和法属中东殖民地那点驻守的法军,要是还吃了败仗,那这些将军们也太无能了。所以他忙着筹备即将到来的春节,挖空心思的想着他的新春文告该写点什么。

在以护侨的名义出兵法属印度支那和中东之后,杨寰宇就想着要搞个华夏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意思的宣言。在杨寰宇的想法中,以这次护侨为开始,以后世界上,凡是任何国家胆敢欺负华夏人,胆敢欺负华裔,就应该给这个国家一个教训。但这个想法有个最大的障碍,那就是美国。到现在为止,美国并没有废除他们的《排华法案》,在美国的华夏人还是和黑人一样受到歧视,甚至他们的地位连黑人都不如。

华夏现在可以在亚洲护侨,在欧洲护侨,美洲,除开美国也都可以。杨寰宇相信,目前的华夏海军有能力战胜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但他对美国的工业能力有忌惮。在杨寰宇的认识中,除非有把美国一下子彻底打残的把握,否则就不要和美国开战。现在的华夏有这个把握吗?杨寰宇觉得还没有。

今天几天的考虑之后,杨寰宇做出了决定,他还是要向全世界宣告,华夏将保护世界上所有华夏人以及华裔的权益,任何国家如果不能善待华裔人民,不能保障华裔的应得权利,那他们都将是华夏的敌人。对待敌人,华夏只有一个态度,那就是击败他,消灭他!

杨寰宇做出这个决定是有考量的。出兵中东之后,美国失去了与华夏讨价还价的最大筹码,但杨寰宇相信,美国绝不会坐视华夏加入德国的同盟。那么,他杨寰宇在新年文告中的强硬姿态,等于又送了美国一个和华夏讨价还价的大筹码,那就是美国废除《排华法案》。

这样做,对华夏有多重好处。其一,美国只要废除了《排华法案》,将给生活在美国的华裔和华侨带来最现实的好处。其二,华夏借此坐实了出兵法属印度支那和法属中东的合法性,华夏这样做并不是针对法国,若是在其他国家也发生伤害华裔华侨的事情,华夏也同样会出兵护侨。没看华夏做出这个表态后,连美国都以废除《排华法案》来响应了吗?其三,能在华夏国内进一步的凝聚人心,这样的宣言,会让所有的华夏人,以自己是个华夏人而自豪。其四,这样一来,华夏对外用兵,就会得到几乎全体华夏人的支持,而不是反对。其它政党想要指责政府穷兵黩武的话,反而会因此失去民意,他们将不得不支持政府的对外用兵的政策。

至于因此而加入协约国同盟,放弃中立,这就更不是个事了。华夏已经出兵法属印度支那,接下来要干什么?那就是要和日本翻脸。加入协约国同盟,正好为华夏同日本翻脸提供了借口。不同的阵营,不同的立场,打你日本不是应该的吗?

至于苏俄,就先让你们去和德国人战斗好了,正好可以


状态提示:第六十七章 杨寰宇的宣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