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都市现代>红楼之沧海横流>第三十八章 缓报仇四家吓破胆教学生以史明兴替

贾珠终究还是没死成,他与江源同岁,若是按照原著他早就该死了,如今没死成真应该谢谢江源的蝴蝶效应。李纨给他生下个儿子,不过看贾家的架势,这孩子必然不受重视。却不知李纨恨得牙根痒痒,那贾宝玉生下来就克死祖父偏偏丫鬟哄着,小厮围着,她的儿子是荣国府的嫡长孙,竟然被这般对待,就因为贾珠身体不好已经断了前程,她娘家也倒了,他们一家就要受这般欺凌吗?更有人传是她儿子命硬才克了贾珠,让他缠绵病榻的,说的有鼻子有眼,简直是将她儿子往死路上逼!可也没法子,她是个木讷的,也不招长辈喜欢,只能抱着儿子拖一天是一天了。也幸亏这孩子担了这般名声,王夫人才没心思将孩子抢过来养,要不然她岂不生无可恋了?

宁国府那位老不正经出家做道士的贾敬采阴补阳之下闹大了女人的肚子,送回了宁府产下一个女婴,那女子倒是没保住,可这孩子交给谁养?贾珍眼睛一转,直接将孩子丢给了贾母,也不说是他自己不想养着这样出身的庶出妹妹,只说让她养着以赎私卖祭田之罪。天知道哪有这么赎罪的,但是荣国府也对无赖的贾珍没法子了,只得将孩子放在老太太那里养着了。

他们这边越头痛,江源那里只会冷笑得越开心。这几年他可没少打压这些个仇人,王子腾名义上还是原来那个京营节度使,实际上就快成光杆司令了,京畿的守军都是司徒晟三藩之战的时候收拢的手下,留给王子腾带领的只有当初京城大营剩下的那么三瓜两枣而已,就是这些人也不是都听他的话,他手里能指挥得动的也就五千来人。在这京城里谁还把他这个二品大员放在眼里?都那他当笑话呢。

老史家自家就已经闹翻了,老二继承了保龄侯的爵位,偏老三不服气,当初辽王围城可是他拼死出去请的救兵,老二立了什么功绩了,凭什么他来袭爵?他也是个直心眼,一怒就自请离京。江源这个兵部左侍郎毛笔一甩就把他甩到目前还是穷山恶水的广西去了,反正那里的荔枝和芋头都很好吃,他且在那里养老吧。至于保龄侯史鼐,他也就顶着这个爵位过活了,身上一点儿实职都没有,缩在家里还好,出来以后谁又把他当一回事?想一展抱负,行啊,北疆和海南挑一个。海南这种天涯海角的地方且不说,到了北疆江源有的是法子让他“病逝”在那儿,那史鼐哪里敢去啊,史鼎这个愣头青已经栽进去了,他还是老实蹲在家吧。史鼐在那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哪还像个侯爷,倒像是闺阁的弱女子……

林家远在江南,天高皇帝远,可也不是没办法。还没等江源出手,司徒晟就已经拿林海开刀了。巡盐御史管的事盐政,而盐政上最有话语权的就是户部,如今户部被司徒晟攥在手心里,老皇帝也不愿意护着背叛的林海,还不是想怎么拿捏他就怎么拿捏。

想那林海,虽然是五代列侯,可基本都没什么实职,除了第一代的林老侯爷之外,林海上面几代都只是纨绔子弟罢了,就算代代单传只进不出钱财也不该那么多,他那数百万两的家财哪儿来的?

江源也是个侯爷啊,他还打劫了三个王爷积攒了几十年的金库呢,虽说古董书画无价,可也没凑够那许多金银啊,他和月华一个比一个会持家,最擅长钱生钱,到如今也不过百万余的家资。那金陵薛家,世代为商,而今又搭上了靖朝高皇帝,更是封了皇商,在商人中算是首屈一指了吧,这许多代也不过才攒了两百来万的身家。那林家何德何能竟然会有数百万两家财?

户部账上可是记着,这林家欠了户部一百万两纹银的,他家资那么多怎么没想到为国尽忠把这笔钱给还上?连个儿子都没有就想到往棺材里面搂钱了吗?他这巡盐御史到底收了下面多少孝敬?……还是说他家中那许多金银都是哪位王爷寄放在他那儿钱生钱的?

这林海每年送给甄家和贾家的节礼中光明晃晃的银子就得有个上万两,其余的值钱物件更是不计其数,那真是给老亲的吗?还是接着他们的手交给什么人?

江源这个冠英侯外加二品大员一年的俸禄也就不到四千两,这还得算上职田、茶汤、厨料、薪炭、禄米等等的额外供给外加身为京官的炭敬冰敬呢,就算把自家田庄和铺子全都算上也不过每年三四万两的进项,换算到现代也有一两千万的收入了,可谓相当不错了。可这林海光一年的节礼就不知多少万两,那他得收入多少钱?这钱又是怎么来的?这比皇子的暗账是算不清楚的,林海他有理却根本都不敢说。

户部把账本子往林海面前一拍,这位探花郎当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乖乖还清了户部的欠银,又得另加上五十万两的利息。可首尾都在对方手里攥着,户部整个就把他当钱庄使唤了,什么时候缺钱就去他那里转一圈,直把他压迫得坐立不安。可他是贾家的女婿,甄家也因贾家背主的事情发怒,也不愿救他,只让他被户部欺凌。林海也不敢再投了别人,他算是看明白了,老皇帝已经知晓了他暗地里投奔大皇子的事,已经很是震怒,要不然这三皇子如此欺压他皇帝为何不闻不问呢?他已经失去了皇帝的庇护,若再叛离了大皇子,非得死无葬身之地不可。

没办法,只能花钱消灾了。他取了两万两白银孝敬了甄家,只希望大皇子能够登基,好保住他一家老小的性命。

至于贾家?不着急,


状态提示:第三十八章 缓报仇四家吓破胆教学生以史明兴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