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的那次守御战之胜,打扫战场之后得出的数据是,除了煮烂在护城河里的,单是地面上的后金养育兵和巴牙喇的首级,最后的统计是两千三百七十四级,其中只是巴牙喇就有八百多。
一方面是因为的确是大明与后金爆发冲突以来,汉人取得的罕有的胜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鼓舞士气,孙承宗除了飞奏朝廷报捷以外,更是在宁远城的明军中间大肆宣扬。
也是为了总结,其中的细节更是被不厌其烦地多次提及。其目的,一是通过实际的例子告诉明军官兵,后金巴牙喇没什么可怕的,只要上下一心、官兵共同协力,一样可以战而胜之。二嘛,就是告诉大家,只要按照上司的指令行事,不可一世的巴牙喇都败在脚下,那还有什么样的对手不可以战胜呢!
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还不是多么“复杂”,也还不适宜调动个体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军队嘛,还是以“步调一致,行动统一”为首要目的。因此,卢象升带领他属下的参军人员,只在中下层的官军中间着力宣扬更多程式化的东西,并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卢象升就是这样认为的。
进一步的、更细致的分析不是没有,甚至卢象升为此还下了很大的工夫,可以说是集合了所有参军人员的智慧。然后他将自己的总结报告一式数份,分别给远在京城的皇帝陛下和兵部、以及宁远城中的老帅孙承宗和其他各总兵都送去了一份。
所以,西城墙守御的官兵只知道,若是后金再来攻,首先瞄准搬动云梯的养育兵们一阵猛射,然后就是谁敢动云梯就射谁,然后石头火罐什么抛下去,再施放几支火箭,大火就会烧起来,不管是女真人还是蒙古人,虽然他们都喜欢吃什么烧烤,可绝对不喜欢自己被烧烤了。他们被大火烧得无处躲藏,只有跳进护城河才能免遭大火的炙烤,再然后……
可是,他们就忘了一点儿了,此前他们可是并没有对搬动云梯的养育兵和蒙古人进行足够的打击……打击时有,可只是那么一小会儿,也根本没有持续多长时间。所以,城下地面上肯定有些尸体,但远没有到覆盖绝大部分地面的程度,更别说要叠加个三两层了。
难道是这个因素才导致了抛下的火罐不少,可大火却并没有烧将起来的原因吗?
绝对是。
可别小看这个因素。因为只有地面上堆积的尸体多了,火罐中的桐油等物才不能浪费掉,引燃之后,也才能有着充足的“底火”。有充足的、燃烧着的“底火”,城下的温度就会迅速提高,因此,别说是衣物和其他易燃物了,就是“生肉”也是可以被快速引燃的。
因此,他们抛下去的盛有桐油和其他易燃物的火罐,虽然很多,也全都破碎了,桐油什么的也都飞溅出来,可绝大部分却是迅速地渗入了泥土中。溅到死的、活的蒙古人身上的也有一些,但因为没有充足的“底火”,因此周围的温度并没有升高多少,还不足以引起熊熊大火。
这也就是卢象升当初为何一再强调,守御城池的战斗中,必须一个步骤一个步骤来,而且前一个步骤差不多要用到极致的根本原因。因为没有前一个步骤的铺垫,后一个步骤虽然也是可以实施,可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但是,任何事都不能教条,都不能求全责备。
因为今天蒙古人似乎搞了个突然袭击,若是执意要等城下的尸体足够覆盖地面、再行抛下火罐的话,恐怕对方早已登上了城头,到那时,恐怕连抛下火罐的机会都没有了。
这真是,世事无常啊!
不管怎么说,抛下的火罐虽然没有起到想象中那么大的作用,可毕竟还是有些蒙古人被烧的吱呀怪叫的,一定程度上也是起到了消减对方攀爬云梯的势头的。
但是,这“一定程度上”并不就是全部。
今天也不知怎么了,蒙古人像吃错了药一样,精神极度亢奋。更多的蒙古人不断涌来,更多的云梯搭上城墙,更多的蒙古人嚎叫着顺着云梯向城头攀爬而上。
“所有人……靠近前来,把蒙古人打下去,靠近前来,把他们打下去,”明军百总、把总、游击、参将所有在城墙之上的将校全都声嘶力竭地喊叫着,要将城头之上的辅助兵和青壮全都驱赶到城墙的前沿,与守城的明军一起,向下对准云梯抛掷石块和火罐。
这种时候是根本不用讲究什么武功高低、单打独斗能力的,只要将火罐石块冲着云梯的方位扔下去就是了。即便砸不到云梯上的人,云梯下面左近区域肯定也有不少的蒙古人,扔下去就是了。
好在此时蒙古人后方已经看到自己人开始攀爬云梯了,而且接连不断的拉弓放箭他们的双臂也是酸痛不已,因此他们就停止了向城头施放箭矢。只有在护城河两岸的少量的蒙古人抽冷子施放冷箭,而城头的明军弓箭手、弩箭手也在与他们对射。
没有大规模的箭矢的袭扰,城头之上的明军所受的压力顿时减轻了很多,他们的士气也陡然高涨起来。
“砸死这些蒙古人,”两名青壮合力将一块百多斤的大石朝着云梯扔了下去,惨叫声和云梯木棍断裂的声音也随即从下面传了上来。
“烧死这些蒙古人,”一名辅助兵点燃了引信,将一个盛满了桐油的陶罐,朝着另一个云梯的方位丢了下去。陶罐破裂声和惨叫声也随即传了上来。
————
“这不是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