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济微抬了下头,眼神之中有询问之意)
“我想创办一所书院。”李清微笑着望向李仁济,轻声说道。
李仁济双目微睁,眼神里面闪过一丝惊讶之色,起了起身,怔在那里半天没有说话。
办书院的事情,李仁济此前从来没有听李清提起过,心中也不清楚是李清的一时起意还是之前就考虑过这件事情。
办书院不像办印书坊那般简单,不是仅仅有钱就能做到的,办书院是传道授业之举,往大了说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事情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
李清的才学李仁济自然知道,盛名在外,近些天长安城中还传出来李清算学宗师的名头,无论才学也罢,宗师也好,在李仁济的眼中,李清终究还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即便才学才高,想着创办什么书院估计能力和威望还是不足。
这时候虽然有私人创办的书院,但是创办者无一不是宗师、大儒级的人物,李仁济对于李清有这样的念头多少有些不解。更何况,大唐除了国子监、太学、四门学等中央官方的书院之外,各地也有官府创办的书院,私人办学并不盛行。在李仁济看来,愿意去私人书院就读的人还是少数。
“各地办书院,大都有地方官府支持,即便是私人办学,也多数有财力雄厚的世家资助。维持一所书院的花费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依照我们现在的财力怕是并不容易。”
李仁济沉思片刻,想着李家现在的财力状况,皱眉说道。
侯府的经济来源,除了李清的俸禄之外,便是家中的布匹生意。虽然棉布的利润很大,以后也许能够支撑起一个书院的开销,但是现在棉布生意还没有开张,正是往里面填银子的时候,即便是能够从《长安时报》那里拆借一部分资金过来,创办书院的财力也是不够的。
“资金方面的问题不用担心,之前我跟师兄商量过这件事情,到时候道门会出这部分资金,书院算是一个教会学院。”
创办书院的事情,李清之前跟李含光商量过,李清把后世那种教会学院的形式讲给李含光听,李含光是很感兴趣的。在书院之中设立专门的玄学、传播道教,也是这些道门宗师希望看到的事情。
资金方面,李清却是游说李含光同意出资了。这时候的大唐,若论最富有的群体,除了朝廷,大约就能算得上属道门和佛门两家。创办书院所需要的资金在李含光看来并不是一个太大的数目。最近道门出巨资刊印道经、宣传教义,多出一部分预算出来给李清支配也不是什么大事。
李仁济点了下头,说道:
“这样也好,书院的事情我不懂,这种事情你自去处理,想必有玄静道长帮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这样一来,你也可以远离朝堂,不用再去理会那里朝堂纷争。”
这时候朝政被李林甫牢牢掌控在手中,想要从李林甫手中夺得权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李清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侯爵,在朝堂上的影响力还是太小,想要改变什么还是很难,李林甫的倒台还要几年时间,不如退而结网,寻求以后的机会,创办书院未必不是一条好的捷径。
李清也想着通过书院的形式给大唐带来一点属于自己的变化,同时也可以避开朝廷上面派系之间的倾轧,从而进一步的为后续做准备。
创办学院最关键的还是人的问题,李清不认为单靠自己就能撑起一间书院,请李含光这位道门宗师还有李适之这种文坛大儒坐镇,也是一开始就想到的。
“你自去忙你的事情,至于置办学舍等事,由为父来做就好了。”
李仁济笑着说道,
“不过随后书院学生读书的事情要你自己负责。”
李清点点头,说道:
“那就劳烦父亲了,我会让师兄派人过来帮忙。”
随后闲聊些有关书院的计划,不知不觉已交三鼓,李清起身告辞不提。
书院的事情已定,李仁济倒是比李清还要上心,过了两日待身体好了之后,带着李琦并家中几个仆人开始忙碌书院选址的事情。
书院的地址被李清和李仁济选在了长安城东南数里的地方,这是一处小村落,住着不过几十户人家,紧邻黄渠,离芙蓉园并不远。
因为临近黄渠,附近正好有一个数十亩大的湖泊,李清第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地方,自己以前在大学教书的时候,学校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人工湖泊,在李清的意识中书院要是没有一个湖泊的话,总觉得就缺少点什么。
南去不远就是山,抬眼望山,低头就湖,倒是能算得上是一个依山傍水之地。
村子里面有一个小道观,住了三个道士,一老两小,老道士姓洪。洪老道在得知李清的身份的时候,大惊上前施礼,按照道门的辈分,这洪道士比之李清还要低上两个辈分,在得知李清想要在此办书院的事情,并且还是道门书院,十分上心,帮忙联系村中的族老,商议买地的事情。
听说要在这里办书院,村中族老们自然是高兴的,在得知李清的身份之后,更是恭敬有加,说是无偿的把土地提供给书院。在李清的坚持下,最终还是以道门的名义买下了大约数百亩的土地用于书院建设,而小道观正好被圈在了其中。
对于这些,洪老道并没有不高兴,相反却是更加积极。洪老道信道一辈子,没有见过什么大人物,听说以后这里办了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