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她沿用先帝李世民开设学馆、延揽四方贤士之法,招纳了一批位卑势微而又才学俱佳的学士。云集在自己的麾下,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北门学士。
北门学士的前身名翰林院,是朝廷集结合练、僧道、卜祝、术艺、书弈等人才的重要场所,亦是名儒、学士以术艺类常居其所(昭文馆),他们以各自的职能分门别类,由朝廷供养,直接为朝廷服务。
由于他们常于北门候进止,乾封以后,始号“北门学士”。武后利用这些儒学名士编纂文籍,又通过高宗让他们在幕后参预决策时政。以分散宰相权力,并以此培养他们的理政能力。他们当中的佼佼者便是刘祎之。
还在少年时期,刘祎之与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即以文藻知名,被时人号为刘、孟、高、郭。一同在昭文馆当值。上元中,刘祎之迁右史、弘文馆直学士,与著作郎元万顷、左史范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韩楚宾等皆召入禁中。在武后的精心培植下,刘祎之与同为文馆的周思贸、元万倾、范履冰等这些被召入禁中的年青学士,一个个脱颖而出。成为武后的得力助手。武后善于扶持弱势群体,虽然这个群体并非都出身寒门,但他们没有特殊的背景,也没有任何爵位以资骄傲,但他们都是饱学之士,有着比常人更为远大的抱负。
在武后看来,任何才华出众而又有远大抱负的人,总有那种出人头地的渴望和实现远大抱负的欲求,他们寄希望于别人的发现和扶持,使他们的才华得以施展;而当他们得到发现和重用,其感恩之情不言而喻。
就当时而论,与朝中那些重臣相比,他们还只是一帮无足轻重的弱势群体。然而,弱势一旦被培养成为强势,就会成为不可低估的力量。
武后欣赏他们,是他们锐意进取,意气风发,文笔飞扬的士子才华,武后重任他们,是他们对朝廷对武后的耿耿情怀。他们恃才傲物不拘小节的行为不时受到非议,常被正人君子所不屑,但却被武后所庇护所器重。
他们不是深入敌营冲锋陷阵的勇士,却为武后改朝称制打下了基础,又在不经意之中为新朝的建立拉开了序幕,奏响了序曲。在他们的心目中,武后是他们的恩师,是他们仕途的栽培者和引路人。他们崇拜智者和强者,佩服武后的智慧和超强作为,常常会被武后那双明察秋毫的慧眼所折服。曾几何时,他们春风得意,领尽,都以能为取得武后的信任而自豪,也以能为朝廷尽职尽忠而欣慰。
然而,刘祎之他们接受的是纲常lún_lǐ的传统教育,其治国施才的全部理想和信念都在于维护国家之正统。裴延事件之后,他们对武后的行为越来越不能理解,对武后的感情也越来越复杂,他们很难接受武后离经背道的行为。同其他北门学士一样,刘祎之崇拜武后,是武后的超强作为和智慧,而不是心灵的征服。在特定的情况下,刘祎之也曾做出了有违宫廷常规的事情,并由此付出了代价。刘祎之的姐姐是宫里的女官,武后派他去武后母亲荣国夫人家看病,刘祎之却通过贺兰敏之去荣国夫人家看望姐姐,结果被流放好几年。
然而,刘祎之绝不会从大节大义上怀疑和背叛纲常lún_lǐ。因此,他们为武后所做的一切,最终都要回归到正统的轨道上来。此时的刘祎之是痛苦的,昔日的恃才傲物,却掩盖不了他一如既往的士子情怀。他饱读经书,虽不刻意循规蹈矩,然深明朝廷乃国之公器,非帝王也非朝臣之己私,他所要维护的是国之公器,而不是家天下之一己私利。
他根据自己对大唐王朝的认知与认同,全身心地把自己融入这个王朝,并用自己的才华和忠诚维护着这个王朝,十分珍惜为之所付出的一切。
他看重国家之正统,积极支持皇帝李旦上台,并把辅佐皇帝看成是应尽的责任,而不愿意为支持武后而背叛皇帝,背叛大唐之正统,原本就是要忠于皇上,恪守为臣之道!他在等待,他的同僚也在等待,等待太后理性的回归,最终还政于皇帝,名正言顺地让皇帝一统江山,更期待着皇帝在他们的辅佐下成为旷世明主。然而,他们等待来的是截然相反的结果,是武后的所作所为同他们的理想和愿望渐行渐远。
事实是,刘祎之他们或许未能明白,他们从被武后召入禁中那一天开始,在武后的牵引和影响下,就以北门学士自成一体的独有风格和姿态参与朝政,其思想和行为,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已经融入到武后的势力范围,是武后制政、施政的重要力量和得力推手,早已成为“二圣”旗帜下难以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