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随后曹操被吕布打的兖州基本丢得一干二净的时候,袁绍立刻表示希望曹操回来跟着自己干,而曹操对此也没什么抗拒之心,只不过因为程昱的劝阻这才作罢。虽然并不排除这是枭雄曹操心灰意冷下的颓废表现,但是能够让曹操愿意跟随的袁绍显然在曹操的心中有着相当的分量,或者说曹操很可能本就有借着袁绍的帮助东山再起的野心。
上面之所以讲了这么多袁绍和曹操之间的纠葛,就是为了引出下面的话题,那就是袁绍在对待汉帝刘协的态度上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决断。
除了上面所讲担心会被那些既得利益集团蚕食了自己的势力并最终成功反扑,只怕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因为皇帝并没有落入其他人的手中,而是落入到了曹操的手中!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挟天子最大的好处一来是用天子的招牌吸引人才二来用天子的名义压服其他诸侯。
对于第一个好处当时的袁绍已经基本不需要了,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世家子弟中最有希望问鼎天下的世家领袖,袁绍根本不是为缺乏人才而发愁,反而为如何应付自己手下已经有的人才之间的内耗而发愁。袁绍并不是没有主见的人,否则他也不会从一个庶子发展成为当时天下最为强大的诸侯,但是问题是他手下的人才实力都不弱,每一个的话听起来都非常有道理,于是当袁绍既没有绝对信任的谋士又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还偏偏想要采取优中选优的时候,袁绍才会发生悲剧。但是谁都未曾说过袁绍身边缺少人才的论断。
是啊,连荀彧、郭嘉这样的存在都没能受到重用,可见其内部的竞争到底有多激烈。
至于第二点……好吧,话说对于袁绍而言皇帝在他手中和在作为他附属存在的曹操手中有区别么?
嗯,或许有区别,那就是在曹操手中袁绍不但不用承担皇帝带来的弊端同时还能够享受到皇帝带来的优势,毕竟在他眼中他要打谁只要和曹操说一声圣旨不就自动送来了么?
更别说袁绍在完成河北四州的统一前和曹操没有根本上的利害冲突,并且两次主要的试探(要粮草以及对官位的不满)都获得了比较好的反应,所以袁绍自然乐得轻松。
至于传闻中田丰谏言袁绍称“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绝对不会对袁绍的胃口——是啊,或许统一的速度会变快,可是那些人到底是投降的袁绍还是汉帝?吃得太多太快可是很容易撑到的。想想我们的苻坚和民国的蒋大总统吧。
实际上直到官渡之战袁绍的赢面依然不小——南面即使张绣投降曹操依然要面对汝南一带的刘备以及其他与袁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势力的攻击;西面虽然钟繇稳住了马腾和韩遂但是却依然需要保持一定的兵力,毕竟“韩九曲”实在是名声太响;东面因为青州军的军纪实在太差估计基本上都扔给了居于青徐自治权极大的臧霸,虽然臧霸挡住了袁谭的攻势,但是如果曹操在主战场失利的话也绝对不会死忠于曹氏。可以说只有东南孙策的意外死亡对于曹操来说是个真正不错的消息之外其他几个方面依然牵扯了曹操不少的精力。
至于曹操内部更是被袁绍渗透的非常厉害,即使很多只不过是世家豪强习惯性的示好举动,但是如果能够有效利用的话依然可以给袁绍带来大量的好处。
只是最终的结果……袁绍显然厚黑学只不过是个学士水平,或者说就算他曾是个厚黑学的博士但是过于顺畅的仕途让他的学识从博士级退化到了学士级。
不但没有发挥出己方的全部优势,反而让曹操逐步蚕食掉,到最后袁绍官渡大营里脑筋比较直的将领都死光了,剩下了两个脑筋比较灵活的终于无法忍受袁绍阵营的那些个名士们习惯性的互相倾轧而选择了自保并为官渡之战画下了最后一个句号。
至少在御下的水平上,曹操真的是甩了袁绍三条街。
所以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并获得成功不但是因为挟天子可以为曹操带来大量的好处,而且还受惠于西凉军帮助他将皇帝身边的利益集团过滤了一遍,同时在他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方不但不是敌人反而是朋友,西方因为洛阳是一片焦土而乏人问津,仅剩下的两个方向便可以让曹操利用皇帝施展纵横捭阖的手段并最终在四面受敌的兖州成长为一个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魏国。
当然,当曹氏的版图已经足够大的时候他们已经不需要天子的名号作为他们头顶的枷锁,结果曹丕毫无意外的将皇帝彻底踢开,终结了这一段让人久久回味的历史。
这,就是李书实认为的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成功的真相。
注:以上完全只是李书实个人观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ps2:一想到过年整个人都感觉似乎要懈怠了下来的样子,尤其是喝了热果珍之后,总有种回到暖暖的被窝里的冲动……
ps3:今天这一章应该可以算的上是节操满满了吧,明天就算是不更也没问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