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买的鸡仔六十只,活了五十五只,加上旧有的十四只鸡,又加两只鹅,家中有超过七十只鸡鹅。
入了秋,当年的鸡仔也下了蛋。一日几十只鸡蛋和鹅蛋,这产蛋量可是够惊人的。要知道便是一个庄子,人口少些,一家也就养三五只鸡,日日产蛋量也不过如此了。原来鸡少时十日赶一次集,除去自家吃用,也不过每次卖五六十只蛋。现今鸡鹅一多,每日都能收五六十只鸡蛋鹅蛋。
虽赵大力有骡车,但他家里也有田地,不是时时赶集。正发愁间,听到街上熟悉的货郎鼓声,原是张货郎来卖货了。张货郎和已逝的陈二柱相熟,偶尔卖货渴了,也上门讨杯水喝。
张货郎排行第六,是惯常来村里卖货的,和村民都熟悉。走街串巷的,并不用吆喝,远远的摇着货郎鼓进了村子,大家就都知道货郎进村了。陈招财听得鼓声便扯着陈招喜的袖子要买一文的麦芽糖来吃。
这时代糖却是贵重的,麦芽糖是用小麦芽和糯米做的,并不放糖,不怎么甜,倒不怕坏了牙。又便宜,一文钱就能用芦苇杆在糖锅里搅两棍,又软又糯又黏的口感,很受小孩子欢迎。
远远的就看就看三五个小孩子拥着大人围着货郎摊子买糖。陈招喜也要了一文钱的,张货郎因了陈二柱的关系,硬是不收钱。这东西便宜,陈招喜便也不甚在意,和张货郎打过招呼,让他卖完货去自家有事谈,和弟弟一人拿一枝芦苇棒麦芽糖回家了。
待卖完货,张货郎牵了拉货的炉来到陈家,从驴身上抓下一捆草,便进了屋坐胡床喝水——这是张货郎经过村庄时,在路边给驴打的草料,毕竟卖货一出来就是一天,草随便割些,顺便就把驴给喂了。只是早晚在家时再添点麦麸之类的,光吃草料,牲口也掉膘。
刚坐下,张货郎就叹道,“原来二柱和你娘没的时候,我还和你六婶说过,怕是你姐弟俩要受罪。实想不到你一个小娘子养活了你弟弟。招喜真有能耐,家中篱笆里鸡鹅可不少。”
“张六叔,爹娘没了,我养弟弟也是应该的。现在找您来,就是因为这些鸡鹅的事要找您帮忙。”
“二柱是我兄弟,有要帮忙的说就是。”张货郎放下茶碗。
“我家里现在养了六七十只鸡鹅。”
“什么!这么多鸡鹅!”张货郎吃惊,“就是一个庄子也就这么多吧。刚才进院子只看到篱笆里鸡多,却没想到有这么多只。”
“是的,张六叔。这六七十只鸡鹅,有五十来只今年的鸡仔,现在开始下蛋,下的少一些。以后会日日更多些。现在除去自家吃的,日日都能有三四十只鸡蛋鹅蛋。再过原来几日,怕是每日都能存四五十只鸡蛋。鸡鹅少时,离这最近的大李庄集,十天一个集,每次都是赶集卖,遇刮风下雨天,就两个集赶一次。可现在鸡多了,再赶集卖,一是怕放时间久了鸡蛋会坏,二是鸡蛋多了搬运起来不方便。我就想着,您日日卖货,换了鸡蛋,张婶在柳湾镇卖,能不能顺带着把我家的鸡蛋、鹅蛋拿去卖?”
张货郎一口答应,“这有什么。你张婶在家也没啥事。柳湾镇上虽说不是天天有集会,但每天早上都有早市。你张婶天天在早市上买菜。让她去买菜时捎带脚的就把鸡蛋卖了。”
“张六叔,也不好让张婶白忙,每只鸡蛋卖出一只,给您和张婶半文钱。您别嫌少。”
“招喜你这太客气了。这都是捎带脚儿的事。我这有驴子,又日日卖货,就是路过捎带着把鸡蛋给你带过去卖掉。怎么能挣你的钱。你这太看不起你张叔张婶了。”
“张六叔,这一次两次的,我肯定能厚着脸皮麻烦您。但这天长日久的,不是一次两次的事。再说了,您来陈家庄勤了,耽误您卖货,便是驴多跑几趟也要多添点精料,这些都是钱。您要是不收钱,我真不好意思找您了。”
张货郎想了想,“招喜说的也是。但一只鸡蛋半文钱太多。这样,三只鸡蛋拿你一文钱。你要同意,你的鸡蛋我今日就拿走。你要硬说一只鸡蛋半文钱,就再找旁人吧。”
陈招喜见张货郎坚持,也就同意了。
当即去点了家里存的鸡蛋,放到驴筐里。离上次赶集过去七八天了,当年的新鸡仔下的少,再加上自己吃的,也攒了近三百只鸡蛋和三十来只鹅蛋。张货郎啧啧称奇,连夸陈招喜能干。
隔日上午,张货郎夫妇就送来了蛋钱又把这两天的鸡蛋拉走。张婶是听了张货郎说是陈招喜自己养的鸡鹅,再是不相信一个小姑娘居然能养这么多只鸡鹅,特意来陈家村看。看过后也是吃惊又赞叹一回。又谢过陈招喜一回。
要知道在柳湾镇上收庄稼时,也有人打些短工,一日也才四五十文钱,且是实打实的血汗钱,累的汗流浃背的。自己只是摆个鸡蛋摊子,卖了个把时辰的鸡蛋鹅蛋,竟然能挣到一百余文钱。虽说这次是攒了七八日的鸡蛋,才卖的多些,但日后产蛋多了,日日卖上四五十只鸡蛋,每天都能稳稳的十几文钱进项,都快能赶上丈夫半日的收入了。对陈招喜更热乎了。
陈招喜不用每次赶集卖鸡蛋,三两日收了一次鸡蛋钱。到得赶集的日子空了手去买些肉和饲料,较之以前轻松不少。也是高兴。
天暖还好,只放在篱笆里养,天冷了却要日日往鸡笼放了放西厢房。鸡少了还能日日搬运鸡笼,鸡一多,先是陈二柱在世时留下的十只鸡笼不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