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皇制专制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统治是军国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日本国家的封建军国主义性质是各色右翼极端势力产生的总根源。明治维新,结束了幕府统治和封建领主的特权。但是,天皇制为中心的专制统治制度,却保留了大量、落后、封建性的社会因素。诸如,“皇族”、“华族” 在政治上仍然享有封建特权,在经济上继续对农民进行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剥削等等,特别是作为军国主义大本营的“军部”,在国家体制中处于特殊地位。“军队统帅权直属天皇”,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掌管军令和军事指挥事宜;“军部”超越内阁,通过所谓 “统帅权独立”、“帷幄上奏”和“军事内阁大臣现役武官制度”等特殊制度,控制政府;推行侵略战争方针,左右国家的政策走向。“军部”也就成为“右派”极端法西斯分子的集散地。战后,由于多种社会历史原因,军国主义的政治观念、意识形态及其社会组织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复活,重新集结,成为当前在日本国内外影响甚广的右翼社会势力。
右翼势力是日本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军国主义化过程中的畸形产儿,其存在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从传承关系上考察,战后右翼势力继承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右派”极端法西斯派别的衣钵。
日本属于东方民族,在历史上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与亚洲各国有着长期共同的历史命运。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提出“脱亚入欧”。一方面使日本以西方为榜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在完全“西化”的潮流下,日本也背离了自身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自外于东方国家和东方文化,并在政治及社会心态上养成了鄙弃东方文化和东方民族的“大日本国家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观念。实际上,在近代天皇绝对专制主义政治体制下构建起来的日本“国粹”,基本上是日本历史文化“糟粕”的积聚。如神化日本的“神国论”及其天皇的“皇国史观”、“祭政一致”的神道教传统、以皇道为中心的武士道精神等等。这种根植于日本本土的原始社会意识,不仅与对日本影响至深的中国儒家文化相悖,而且也与西方的民主主义不相容。
早期右翼团体产生于20世纪初叶。1919年北一辉、大川周明等人组织“犹存社”,是宣传“日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最早的右翼组织之一。1919年北一辉发表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公然鼓吹,为了挽救日本的沉沦,解决日本面临的困境,日本必须明确树立“天皇乃国民总代表,国家之根本的理念”,使北一辉成为日本法西斯“右派”组织的理论宗师。北一辉青年时代多次流亡中国,在对外政策上 ,公然否认民族自决原则,鼓吹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发动侵略战争,强调“建立大罗马帝国式之日本”。日本除为自身防卫外,还有对“无视人类共存之天道者开战之权”, “挥动亚洲联盟之义旗,执应真正来临之世界联邦之牛耳”。北一辉鼓动要依靠在乡军人团和军部,以“恐怖活动”、“戒严”等非正常手段,改造现有政治,维护天皇的绝对专制。大川周明长期从事日本历史和思想研究,狂热鼓吹日本国体、日本精神、大亚细亚主义等法西斯理论。他担任过满铁东亚经济调查局局长,与少壮派军人小矶国昭、冈村宁次、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等关系密切。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北一辉、大川周明等为中心的右派法西斯组织,逐步与少壮派军人组织的 “一夕会”和“樱会” 等等右派势力相结合,使日本右翼运动声色大振,逐步成为左右日本政治的重要力量。右翼运动在政治上以狂热的“大日本民族主义”和“日本国家主义”为口号,鼓吹用法西斯主义“改造”日本,主张“建设新日本,树立国民理想,解放有色民族,统一世界道义”,宣扬“大和民族”之优秀精神及当然的“领袖”地位。右派组织以恐怖、暗杀等手段,制造政变,推翻内阁,强行推行法西斯政治和侵略战争政策。
战后在美国占领初期,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世界民主主义潮流的推动下,日本进行了以“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为目标的社会改革。其内容包括解散日本军队及其法西斯军国主义核心“军部”,废除“明治宪法”和绝对专制主义的天皇制,解散财阀,实行农地改革,整肃和审判战争罪犯,解散法西斯组织,废除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制度,等等。这些政策对铲除日本军国主义,使日本由法西斯专制主义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由侵略战争转向和平发展道路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也使日本的国家性质和社会结构与战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战后出于国际冷战战略的需要,美国对日本政策中“扶植利用”多于对军国主义势力的“整肃”及日本社会的“改造”,致使军国主义势力没有得到彻底清算。日本旧的军国主义势力借机而起,重整旗鼓形成新的右翼势力。它们继续宣扬军国主义和“天皇史观”,鼓吹“大东亚战争肯定论”,否定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和同盟国对日战争的正义性,否定战后日本的和平发展道路。长期以来,由日本右翼势力挑起的关于历史认识问题的争论,已成为国际舆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