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匡嗣是韩知古的第三个儿子,才刚刚七岁。其时述律平要给十五岁的小儿子耶律李胡添几个男孩充当小厮,长宁宫的职事官选中的孩子中包括了这个韩小三。小三俊俏乖巧,得到小皇子的喜爱,经常让他跟随左右。有一次皇帝阿保机查看小儿子的学业武艺,一眼看到儿子身边侍候的俊俏小仆,召来问了一番话,顿感龙心大悦,喜爱不已。后来便多次召他进宫单独奏对。当时的皇帝正值五十多岁的盛年,事业也进入了巅峰。他经过多年东征西讨,亲手建立了强大帝国,正在进行对渤海国的灭国战争。一个志得意满的盛年皇帝和一个七岁小男孩谈了些什么无人可知,宫中发生的事经常就是这样讳莫如深。人们知道的,且为史籍记载下来的是,这个小男孩向皇上举荐了他的父亲,皇帝召见了韩知古,一番奏对之下大感相见恨晚,人才难得。
韩知古摇身一变成为朝廷重臣,从逃跑的杂役一步登天进入国家庙堂。然而阿保机在第二年就病死了。那时他刚刚完成了平灭渤海国的大业,正在回师的途中。他多年征战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溘然长逝。皇后述律平成了摄政太后。她废黜了阿保机立的太子,自己的长子耶律倍,立次子耶律德光为帝,将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了铲除不服,她大开杀戒,处死了一大批前朝的重臣。但是这位女中豪杰为政开明,重用汉人,进行了一系列顺应时势的改革。她对昔日的陪嫁奴隶韩知古也继续加以信任。
韩知古的官运来也迟迟,来也汹汹,太祖皇帝临死前得获大用,太祖死后,他又活了十年,死的时候不过五十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就当到了节度使、副丞相、中书令、上京留守、总理汉人事务,参加了制定契丹礼仪,死的时候被朝廷封为佐命功臣。他用亲身经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儿子的引荐不过是一块敲门砖而已。玉田韩氏就是这样从韩知古一代开始发家的。但是当时就有了许多不堪入耳的谣言,讥讽韩氏起家不由正道而来。这便是韩氏后来位极人臣仍然无法在汉人世家大族中受到尊重的原因之一,也是韩氏永远无法治愈的一块心病。
韩小三却没有这么幸运。太祖皇帝死后,他就默默无闻了。太后述律平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曾经把他当作义子一般养在长宁宫中。长大之后他便像父亲当年一样长期陷入怀才不遇的境遇之中,直到四十岁,那时已是穆宗朝,才当上了太祖庙将军这样一个小官,而且还是继续守护他的已故恩主太祖皇帝。后来他被卷入耶律李胡的谋反案,连这个小官也丢了。好不容易洗脱罪名之后,他就投入了耶律贤的幕府,真的参与了谋反策划。经过漫长的煎熬和准备,终于在他五十二岁的时候将耶律贤推上皇位,自己也成为拥立功臣。
韩匡嗣大器晚成,一举超过他的父亲,成了堂堂的异姓王爷,而且是以家乡之地命名的燕王,玉田韩氏丞相府变成了燕王府。又过了十年,因为打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败仗,燕王贬为秦王,燕王府变成秦王府,但仍然还是王府。
到了一年前韩德让做了顾命大臣,身兼数职宠冠天下,韩府便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一般更加显爀起来。如今虽然大门紧闭,看不见一个人影,但是一尘不染的广场,光洁鲜艳的牌楼都透着不同寻常的威严和整肃。
韩德让此行并非为了衣锦还乡,荣耀故里,而是为了悄悄了却私事,因而严令随从不许惊动地方,也没有派前队快马预先通报,所以当宰相车马到了门前,大宅里面还是静悄悄的。
寒冷的十一月,正是北方人的窝冬季节,田野中没有农人佃户劳作,道路上也没有往来办事的差役。冷冰冰的一轮残阳孤伶伶挂在西天,寂静中只有寒风发出一阵阵喑哑的嘶鸣,吹得广场周围光秃秃的树枝起伏摇摆。
一名随从下马跑到侧门前,啪啪地大力拍打铁制的门环。吱呀一声,小门打开一条缝。打门的随从还没有说完一句话,小门就嘣地一声惯开了,传出门丁连滚带爬的脚步声和气急败坏的呼叫:
“丞,丞相回来了!四老爷回来了!”
喊声滚雷般一递一递地传进深宅,整个庄院就像平地卷起一场旋风般山摇地动了。转眼间黑漆大门隆隆大开,里面上百名家丁仆役们乱哄哄跑着站队整队,有的趿拉着棉鞋,有的穿反了袍子,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惶恐和惊喜。
仓促组成的人墙甬道中走出来一个佝腰驼背的白胡子老头儿,一手拄着根拐杖,一边有个小丫鬟伸手到腋下搀扶。老头连帽子也没有来得及戴,草草束在头顶的发髻旁白发飘飘,下巴上稀疏的山羊胡子干枯凌乱。他年轻时身材应该是高大挺拔的,布满皱纹的脸上还依稀可辨昔日英俊的痕迹。一眼可看出这是韩氏家人,相貌的轮廓和韩德让有几分相似。德让早就下了驷马高车迈步走进大门,这时急走几步迎了上去,叫了声:
“七叔。”
就要屈膝行晚辈见面之礼,老头甩开丫鬟一把将他抱住,热泪盈眶嘴唇颤抖,语无伦次地说道:
“折煞折煞,当不得当不得!侄儿你可是从天而降啊,怎么不派人提前通报一声,你看,全都没个准备。”
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有十一个兄弟,夭折的、英年而逝的十之七八,如今活着的只剩下三个,年纪最小的两个还在外面做官,如今这个大宅里,这一辈人就只有这个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