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打造宋帝国>第二百七十一章 华戎的谋划

宋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国家,它从立国到如今的时代,权臣层出不穷。然而在子喜以前,无论是多么有实力的权臣,从来没有人能够完成由“臣”到“君”的转变!

华戎作为当年权倾宋国的华氏后裔,对于自己祖先的失败了解得异常清楚。在他看来,他的祖先华元、华亥等人作为权臣,却最终被赶出宋国,乃至连整个家族都被葬送,最重要的原因,无非就是宋君的权力太大了!

从春秋时代开始,由周王分封出来的各大强国,都进入了公族或是豪族垄断国政的时代。在那个时期,晋国有六卿,鲁国有三桓,郑国有七穆,齐国有天子二守的国、高,而宋国有戴族和桓族。

公族势力的急剧膨胀,开始肆意的侵夺国君的权力。国君与公族之间的斗争,开始越演越烈,各个国家都开始谋求“转型”。在这样的转型中,晋国被一分为三,由此变为韩、赵、魏三国;齐国田氏趁天子二守与国君争权时背后捅刀子,一举控制了齐国并完成代齐;而鲁国则依靠儒家思想,以及下层士人的帮助,将三桓逐一踢出鲁国,最后鲁国分裂衰落方才使鲁君重掌国政;至于郑国作为转型失败的国家,直接就被韩国给吞并了。

在国君与公族的斗争中,大部分国家国君都是失败的一方,即使是像鲁国那样国君战胜了公族,也必然造成国家的分裂和衰落。唯一的国君能够战胜公族,并且保持国家大体统一的国家,唯有宋国。

宋国国君何以能够成为唯一的胜利者?这当然是宋君的实力足够强大,而宋君实力强大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宋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这独特的文化下,宋君掌握着强大的神权。

宋国的起源商朝,乃是一个****的国家。即使周朝发动周武革命,一举灭亡了商朝,它也无法消灭商朝那众多的人口,以及它自身的统治。建立在商朝废墟上的宋国,虽然没有完全继承****的传统,然而整个国家的神权却依旧极为强大。

宋国之外的国家,国君仅仅就是国君罢了。虽然他们权力权力的合法性,表面上看乃是来源于周天子的册封,间接的分享了神权。然而在实际中,他们的权力则是来源于国君的表现,如果你表现好,是个“仁君”,大家就为你效力;如果你表现不好,是个“暴君”,大家不推翻你就是好的了!

对于这一层,认识得最深刻的,就莫过于周厉王和卫懿公了。周厉王禁山泽之利,并禁止国人议论,结果就是被国人推翻,实行“共和行政;卫懿公爱鹤,赐给鹤以官位和俸禄,结果卫国遭到戎狄入侵时,国人和大臣都不愿出战,结果卫懿公孤军奋战被戎狄杀死。

然而在宋国,是绝不可能出现国人起来反抗宋君,并且将宋君推翻的事的。在崇尚鬼神的宋人眼中,宋君不仅仅是国家领袖,更是神的代言人!凡人如何能够与神对抗,进而违背神旨?

在华氏从宋国彻底出局的华向之乱中,就能够明显的看出这一点。当时的宋元公,在国内没有什么政绩,也并没有直系亲属掌握重要的领地。他的兄弟被华氏抓住,以国君的身份亲自向执政华亥求情,依然不能保存兄弟的性命,甚至连儿子都成为了华氏的人质。然而真到了与华氏决战的时候,元公亲自出马,国人一呼百应。在战场上,连华氏自身的族兵,遇到了国君的旗帜都自然倒戈,不愿与国君对抗!

宋君最大的权力,就是来自于“神”的地位。在宋国这样的国家,任何一个权臣,能够做到的极限,也无非就是像后世的霓虹那样,成为幕府将军,而永远不可能成为“天皇”!

然而对于一个大权在握的权臣来说,谁能够忍受自己的头上还有另外一个地位比他更高的人?这个地位更高的人,在一般人的眼中是神,然而在权臣眼中,也不过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废物罢了!

对于子喜来说,当时的宋桓候就是这么一个废物,自己才是宋国真正的统治者!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废物,子喜可以对他呼来喝去,可以杀掉他另立新君,唯独办不到的就是取代他的地位成为名正言顺的宋国统治者!

从楚国来到宋国的华戎,看到了子喜想要取代宋君的野心,他方一拜见子喜,就立即受到了他的重用,并帮助子喜谋划戴氏取宋!

华戎作为野心家,深谙统治的艺术。他深深的认同李悝的统治艺术“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而在他看来,让庶民们知道统治的最好方式,就是用鞭子和斧头让人们认清楚,实际掌握他们命运的到底是人,还是神!

为了得到刑罚之权,他让子喜忽悠宋桓候: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从而成功的得到了对国人审判和惩罚的权力,而仅仅留给桓候表面上的赏赐、庆贺等权力,将桓候变为一个吉祥物。随后在数年之内,他又通过一系列严厉的刑罚,推行法制,用鞭子和斧头让宋人知道了司城子喜才是决定他们命运的人,而不是那个虚无缥缈的“宋君”!

在这一过程中,华戎也帮助子喜逐一的消灭桓候的兄弟、子侄等,让国君彻底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而在宋国通过刑罚真正的建立起了权威后,他又将宋桓候赶下台处死,让子喜登基成为宋君,由此完成了戴氏取宋的过程!

华戎通过这一谋划,帮助子喜夺得了国君之位,也由此得到了子喜的回报:宋国大司寇。


状态提示:第二百七十一章 华戎的谋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