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打造宋帝国>第二百二十二章 学术中心:技校与中学

在创立了整个小学义务教育体系以后,戴言也敏锐的发觉了陶丘人才不足的窘境。

陶丘是一个经济急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张的城市。而这种城市所带来的扩张,急需大量的人才。虽然周边各国都有着大量的贫苦民众来到陶丘,成为“陶漂”一族,然而这些人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劳力,并不能做精细的工作。

别的不说,光是陶丘那初起的工业,如造船业、炼钢业以及军工产业等,都是需要大量工匠的。这些工匠,以前戴言还通过到南方的越国去挖了一些工匠回来,再加上原本墨家的工匠,在当时也才算是勉强够用了。

到了如今,陶丘所有的行业都呈现井喷式的发展,合格的工匠就是一种极其珍惜的人力资源了。戴言也想过去各国挖掘其他的人才过来,可惜这时代,各国的工匠都是受政府严格管制的,除非是像越国那样,被楚国和宋国联合一起将其扫灭,否则一个国家是不会太多工匠流落在外的!

为了一些工匠,就去灭国扫城,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了。陶丘附近的小国是很多,但是他们大多已经成了齐国和魏国的附庸国,给如今的戴言十个胆子也不敢去如此挑衅两大强国呀!

因此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自己培养了。

其实在之前,戴言所建立的工厂里,就仔细的嘱咐老工匠,不要将自己的技术敝帚自珍。为此,他甚至还专门在炼钢厂中对下达了一个授徒奖励:每一个工匠教会了徒弟,不仅有60钱的奖励,而且在10年之内有权拿走徒弟5的工资!

这样的奖励之下,工匠们授徒的积极性算是大大提高了。后来陶丘各工厂都参考了主君的这一条管理经验,纷纷在工厂中推出了类似的奖励办法。

不过这样培养人才的方式,对于戴言来说,速度还是太慢。他想到后世那牛b的蓝翔,觉得很是有必要复制一下这样先进的经验!

毕竟义务教育培养的是陶丘的未来,陶丘现在的问题还是需要解决的!

而对于这种培养工匠的技校,戴言并不准备亲自出马。因为他觉得这种工作其实也是有利润的,作为陶丘的领主,他也不要老是与民争利嘛!

因此对于这样的事,他只是将陶丘的商人以及工厂厂长都集中到了一起,向他们宣示了他愿意放开技校经营的意愿,他向商人和厂长们承诺,若是他们愿意建立技校,邑府可以在税收和学校场地上给予优惠,并加以扶持!

在得到了这样的承诺以后,造船业和航海业立即开始联合,创立了一个专门培养造船技工以及海员的航海技校,立即就受到了整个陶丘的欢迎!

捕鲸以及从海洋上运回来的各种资源,令陶丘人见识到了海洋中蕴含着的巨大财富,很快航海技校就成为受陶丘庶民追捧的学校,无数人将仅有的身家交给技校,希望能够从中学到一门真的本事,让自己变得富裕!

而在航海技校出现以后,陶丘各行业也见到了这种职业培训中所蕴含的丰厚利润,很快各种技校就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建立起来了。这其中不仅有着制造高端武器的军工行业,有着炼钢以及机床改进和加工的机械行业,到后来甚至连远在符离草原的畜牧业都沉不住气了,将自己那娴熟的阉割技术都贡献出来开了一家技校!

而所有技术类学校中,受到戴言重视的,还有着两家学校。

其中一家乃是陶丘各大商人共同出资所建立的陶丘商学院。这所商学院,其课程几乎全是和商业有关,不仅有着会记,统计学的知识,其中更是有着组织行为分析、行政管理、商业的沟通与谈判,金融的管理、营销技巧以及领导力的培训等等。

商学院一开始只是纯粹作为培养商业类人才的学校,随后它就慢慢就成为了发展人脉的地方,乃至于最后几乎变成了另外一个菏泽俱乐部,戴言对于这样有潜力的机构也不得不小心留意。

而另外一家被戴言重视的技校是一所普通的学校,戴言对其如此关注的原因,就在于建校人的名气以及其对学校的经营方式。

这所技校名为鲁班学校,创办者自称是当年著名工匠鲁班的后代,名为公输尺。

这位公输尺在技术上非常厉害,他自己研究了一种专门加工木材的机器,可以轻易的用木材雕刻出一个人的雕像出来!而他所制造的木质家具,即使戴言这种穿越者都是极为赞赏的!

公输尺没有加入任何一家工厂的兴趣,来到陶丘以后,他也只是偶尔用自己的技术加工几个高水平的木制品,比如受到戴言青睐的优质家具。其他时间也只是在努力的学习技术,和陶丘其他的工匠进行一些技术交换,比如他就通过帮墨家工匠设计水车的模型而学到了墨家工匠加工钢铁的技巧。

当戴言放开技校的经营时,这位公输尺第一时间就向陶丘邑府提出了申请。对于这种有技术的工匠,戴言向来都是非常重视的,因此特别关照,给他一路开绿灯,很快公输尺的鲁班学校就建好,并开始收徒了。

由于公输尺本身技术非常过硬,而且他特地将目光瞄准陶丘利润丰厚的行业并进行合作。比如陶丘的军工行业、造船业都是需要大量技术娴熟的木工的,公输尺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他将自己的一些技术拿出来,并且专门对准这些行业,立即就受到那些希望学到手艺之人的欢迎!

公输尺不仅教授自己的技术,他还从陶丘的各家技校中


状态提示:第二百二十二章 学术中心:技校与中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