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日丽,满眼翠绿。惠风和煦,天高云淡。

曹军大营外,魏讽、耿纪、黛丽珊一行与刘铜、黛丽丝依依不舍,挥泪辞别,拿着于禁的亲笔书信、通关文牒,踏上了北归的征途。

一大早,张辽就接到合肥急报,说是孙权以副都督吕蒙、朱然为大将,周泰为先锋,率徐盛、韩当、丁奉、蒋钦三万兵马,进驻濡须坞,水陆并进,声威大振,合肥震动,请求救援。

见军情紧急,张辽与于禁、臧霸等商议后,拔营北归。

旌旗猎猎,铁甲铿锵,七千曹军逶迤向北。人逢喜事精神爽,张辽、于禁心情大好,一路谈天说地,欣赏沿途风景。

张辽赶往合肥的前五天,江东军已从濡须坞分水陆两路向合肥进发,水军共出动五艘楼船、十艘蒙冲斗舰、二十艘快艇运输两万五千兵员、粮草、辎重,后面跟着五艘空船,经巢(湖)肥(水)运河——肥水逆流而上,过东关,入巢湖,沿施水直抵合肥。陆路五千沿河搜索,与水军齐头并进。

这是孙权、吕蒙精心选的一条最省力、最快捷、成本最低的线路,如果单纯使用陆路交通线运输兵员、粮草给养耗时费力,而船只航运则能利用水、风等自然力的帮助,效率比陆运高得多。故有“一船之载当中国(原)数十两(辆)车”之说。加上水路更能发挥江东军水师水战见长的天然优势,如果战败可以撤退到战船上,扬帆顺流南归,迅速脱离战场。

吕蒙本来志在荆州,被孙权当头棒喝,面服心不服,心里万分愤懑,又不敢当场发作抗命不遵,只好拿合肥撒气。

到合肥之前,吕蒙已侦知合肥守卫空虚,遂下死命令水军战船开足马力,陆路步骑加快速度,日夜兼程,不两日便赶到据合肥城两里远的巢肥运河边。

吕蒙让战船就地抛锚,把大营驻扎在岸上,留丁奉领兵五千留守大营,看守战船,其余两万五千大军把合肥城团团围住。吕蒙领五千兵作为预备队,朱然率周泰、徐盛、韩当、蒋钦负责攻城,两万兵力分为四队每队五千人,不由分说,分别进攻东、西、南、北四门。

合肥城里只有区区八千曹军,其中中央驻军三千,郡兵五千。扬州刺史、合肥守将张喜、别驾蒋济早早得到情报,一面紧急派人飞马向许昌求救,通知周边郡县诸如皖城、庐江、历阳、居巢等策应增援。一面进行全城总动员,告知后援大军必到,抢修城防工事,收集储藏粮草及其他战争物质,全城军民同仇敌忾,严阵以待。

江东军葡一进攻,就遭到了合肥军民壁垒森严的迎头痛击,伤亡惨重,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由于张喜沿用了前任刘馥御城之法,准备充分,全城军民同仇敌忾,凭借坚城厚墙和居高临下的优势,劳逸结合,守法有度,损耗不大,让吕蒙有了如哽在喉之感。

合肥位于扬州西南,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南北水陆干线的冲要,襟江拥湖,四通五达,为数条水陆路途的汇聚之所,作为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交通、军事枢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可以这样讲,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控制了合肥,便可以向几个战略方向用兵,或堵住几个方面的来敌。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历为江淮地区行政军事首府。

合肥名称的来历,就是由于因为该地为施水合于肥水之处,其地理位置正好在巢肥运河这条水陆交通干线的要冲,即施水与肥水的连接地段。

曹操灭袁术后,在与袁绍激战的同时,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委派刘馥为扬州刺史。刘馥单马赴任,笼络大族,招抚民众,整顿吏治,兴办学校,教化人民,兴修水利,典农屯田,发展经济。“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茄陂、七门、吴塘诸以溉稻田,官民有蓄”。当地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曹操政权在淮南的统治逐渐得到巩固。

扬州刺史的治所原在近江的历阳,由于过去靠近孙吴的统治中心,一直以来都受到孙吴军队的严重威胁。为改变这一不利态势,刘馥请示曹操同意后,大兴土木,重建被袁术破坏殆尽的合肥,修葺旧城,建造新城,将扬州州治西移至此,该州常备军队也驻扎此地,还储存大量的作战器械。“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编作草苫数千万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刘馥积聚的经济、军事力量,为后来合肥以及淮南的固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吕蒙在出发前在孙权面前夸下了海口,说七天内定要攻克合肥。但是如今已经进攻了五天,竟然不得寸进,合肥岿然不动。他见进攻受挫,勃然大怒,不顾天降大雨,以车轮混战之法,将各门军队分为几个梯队,轮番进攻。

经过孙吴军数日的激烈攻击,加上大雨滂沱,合肥城墙多处崩塌,形势十分危急。张喜、蒋济见势不妙,亲自督战,组织守城预备队生力军及时增援,猛烈击退孙吴军,发动民壮搬运砖头、草、棕榈叶迅速修补城墙,夜晚则点火照亮城外,观察敌人的动态,严阵以待,加强防备。

吕蒙数次功亏一篑,伤亡惨重,恨恨而退。

就在张辽出发的这一天,大雨不再,天已放晴。

江风呼啸,波涛汹涌,大纛飘拂,天色阴沉。

巢肥运河的一艘楼船,这是吕蒙的旗舰。天刚刚蒙蒙亮,江东军大营


状态提示:第143章 怒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