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一阵爆豆般的清脆声响,殷红鲜血不要钱般的从这些精灵身上不停涌出,原本碧蓝的海面,也逐渐被鲜血染的通红。
“前排退后,填装弹药,后排上前,准备射击。”
恶魔般的咆哮升腾,紧接着那来自地狱的轰鸣,也连绵不绝的响起。
而随着那淡淡的硝烟气息弥漫,那一颗颗狂舞的铅弹也是如同天际太阳洒落的光辉,照耀在了那些精灵身上。
只是不同与阳光所带来的温暖,那是夹杂着死亡气息的绝望与冰冷。
“进去搜索,都小心点,都注意警戒。”
此时双方的战舰已经交错在了一起,而在之前那汹涌如潮的炮火轰鸣下,因为那两棵战争古树以生命为代价的竭力阻拦,挡住了不少的实心铁球,因此此时,还是有不少侥幸苟活的精灵在苟延残喘。
他们依靠着船首楼、船尾楼以及船舱,依旧还在负隅顽抗,他们手中的弓箭此时大半都因为激烈的炮火轰鸣或丢弃或损坏,不过这些精灵并不仅仅只是擅长使用弓箭而已,仅剩的这些精灵,还在利用别在腰间的精灵长剑拼死抵抗。
而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燧发枪的齐射威力,无疑被降低到了最低,不过这些线列步兵,也并非仅仅只是擅长射击而已。
作为十八世纪欧洲各大国家最主流的线列士兵,他们的日常训练,自然不仅仅练习射击这一项,还有战术集结、冲锋等传统步兵的训练项目,而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相当重要的一项,便是拼刺刀。
火枪的发明,无疑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他代表着人类的战争,正式由冷兵器时代朝热兵器时代过渡。
和一般的弓箭不同,火枪所造成的损伤更为致命,子弹能够击穿任何甲胄,给被击中者造成严重的外伤,基本丧失了战斗力。
而且,火枪使用方法更容易掌握,虽然弓箭具有操作简便、射击速度快的优势,但是弓箭射手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掌握射箭技巧,火枪的使用相对较为简单,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就能把普通的劳动者转变为极具杀伤力的战士。
除此之外,火枪对人体能没有特别的要求,弓箭手通常要有较好的臂力,即使这样,连续射箭也会使体力迅速下降,从而影响射击精度和速度,而火枪射击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它的能量来源是火药而不是士兵的体能。
但火枪的性能还不足以为火枪手提供充分的保护,单靠燧发枪的火力还难以抵挡骑兵的冲击。
直到18世纪末,普鲁士军队的那份标志性试验仍然充分表明这一点。
他们在不同射程内对一个宽100英尺、高6英尺模拟敌军部队的帆布进行qún_shè。距离225码时,只有25的子弹射中这个庞大目标,而距离150码时有40击中,75码时有60命中这就证实了每个有实际经验的士兵都懂的道理:交战中两军离得越近越好。
而这样的射击命中率,在真正的战场上,还会受到士兵的心理素质、战争上的复杂环境等等诸多原因影响,因此真正的射击命中率,只会比这还低。
而这就存在了一个矛盾,火枪手一方面要求在近距离上射击,否则的话命中率就会很低,但是如果距离太近,就容易受到对方的冲击,尤其面对速度较快的骑兵时更是如此。
当完成一次射击后手忙脚乱地装填弹药时,对方骑兵已经冲至近前,在这种情况下,火枪兵只能束手待毙。
因此最早,在17世纪的时候,步兵主要分长矛兵和火铳兵。主流的作战方式是让长矛兵排成密集的方阵,然后火枪兵站在方阵前方或者两侧对敌射击。敌人接近时,没有近战能力的火铳兵后撤,让长矛兵掩护。但是这种作战方式太过复杂,因此到了18世纪,人们发明了刺刀,从此产生了一种新的兵种:线列步兵!
他们平时排成三排的横队,像17世纪的火铳兵一样射击,敌人接近时则用刺刀扮演长矛兵的角色。由于这一时期步兵兵种单一,作战方式也主要是双方站定、对射,因此被戏称为“排队枪毙”。
刺刀的发明,可以说是一种划时代意义的兵器,因为刺刀出现的,火枪手可以自己参与白刃战,不需要长矛兵等近战兵的保护
而之所以选择刺刀作为安装在火枪上的武器,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和考虑。
首先,便是成本:长矛和刺刀只需要一小块铁,而且也不用磨得很锋利,只要头部足够尖锐、能戳人就行了。相比之下刀剑之类的武器不但消耗更多钢铁,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锻造、打磨等处理,成本较高。
第二,便是破甲能力:随着冶金技术的不断提高,双方士兵的铠甲也越来越结实,这就让士兵们需要一种尖锐的、能刺穿盔甲的武器,以至于曾经砍、刺两用的剑也演变成了专门用来破甲的刺剑。长矛刚好符合这项要求。
第三,则是为了抵挡骑兵:当敌人的骑兵骑着几百公斤重、两米多高的战马,端着两米多长的骑枪向你冲来,你就会知道一根长长的、能让你在安全距离戳中敌人,而不是被马蹄子踩死的长矛是多么的重要。相比之下刀剑在此场合毫无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便是维持兵力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