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仙侠修真>五行书>轩辕怒

伴随着昆仑山的不断升高,女娲黄帝又再一次创造了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那就是,女娲黄帝不仅仅是找到了不周山的最高峰,探明了不周山究竟有多高,还成功的接近了不周山的顶端。在此之前,人族五帝曾经联手探查过不周山。在那次之后,五帝对外宣称,只有超越人道,进军神道的人物,才能确知不周山究竟山高几何,方圆几许。然而,此刻的女娲黄帝,居然就这么背着一座昆仑山,一步一步的登天而起,坚定地向着不周山的山巅行去。不周山确实是高,不周山的山巅,早就已经刺透了天空中的云雾,到达了更为高原的一个高度。而也正是因为这样,全身散发着刺目的金色光芒的女娲黄帝,也才能在攀登向不周山山巅的过程中,驱散这一日给西洲人族,带来太多的不愉快的乌云。伴随着天空中的乌云全部消散,明亮圣洁的阳光再一次洒向人间,女娲黄帝终于登上了不周山的山巅。然而,不知道究竟是因为女娲黄帝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力气,还是说女娲黄帝故意要这样做。当女娲黄帝降临不周山的山巅的时候,女娲黄帝猛然抬起头,看向了神界的方向。喃喃低语了一句:“伏羲师兄,女娲这次不能听你的话了!”随后,女娲黄帝就仿佛失去了所有的神力一般,携带着昆仑山,撞向了不周山的山巅。伴随着一阵震动整个西洲的地动山摇,不周山有三分之一的部分,被昆仑上撞击得塌陷了下去。由于土石的堆积,不周山自半山向上,都仿佛加粗了无数倍。也不知道是女娲黄帝计算好的,还是说碰巧就是这样。昆仑山的底座,最终与被粘稠的透明液体覆盖着的火山口,完成了亲密的接触。或许,这就是女娲黄帝,最后为这座火山口举行的封印仪式。女娲黄帝不仅仅是要用不周山压盖住火山口,还通过大魄力,让半山的火山口,改换了空间位置,摆脱了之前相互吸引的水火两种灵气。又或许,女娲黄帝早就已经从刚才的情形中看出,此刻已经完全凝固的透明液体,能够起到阻挡灵气运行的功用。之所以在在上面压盖上不周山,或许仅仅是为了保证这层透明的仿佛结界一样的东西,不会因为压力的变化,而碎裂掉吧。只不过,这些问题,都需要去问女娲黄帝了,而此刻女娲黄帝究竟去了哪里呢?女娲黄帝其实并没有走远。在昆仑山强势降临不周山的过程中,女娲黄帝的肉身,居然遭遇了与羲爷爷羽化飞升一样的状况。换句话说,女娲黄帝在释放出了最为璀璨得金色光华之后,也进入了羽化的状态。只不过,女娲黄帝这种羽化的状态,虽然也是真正的羽化,但并不是为了让女娲黄帝升仙。实际上,女娲黄帝打从刚才开始,便不断地在向天地借法。此刻当女娲黄帝一次又一次燃烧潜能突破极限之后。终于,在女娲黄帝的灵魂因为超负荷工作而陷入寂灭状态的时候。女娲黄帝的ròu_tǐ,便不得不偿还欠下天地的债务,完全化成最为纯粹的能量,补充进了这片天地之间。若说天道无情,也确实是无情,无论是谁,哪怕是人族大帝,只要是借了天地的东西,便需要想办法偿还。而若说天地规则不公平,那也确实是不公平,女娲黄帝向天地借了那么多的法,连续做了许多之前跟本做不到的事情,天地也只要求女娲黄帝偿还一具身躯,便不再追究了。至于女娲黄帝的灵魂,由于陷入寂灭状态之前执念太深重,便自主的进入了昆仑山之中。而昆仑山之中的灵智就算再怎么强大,因为层次上不及人族的完整灵魂,更加在力量上,不能完全压盖住女娲黄帝的灵魂,便不得不被女娲黄帝陷入寂灭的灵魂暂时压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娲黄帝的灵魂因为寂灭而丧失了灵智,只剩下拥有思想意识的残魂。而昆仑山的灵智也因为本能的臣服于女娲黄帝的魂魄,而逐渐与女娲黄帝的魂魄融合在了一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女娲黄帝陷入寂灭,可以说是因祸得福,拥有了昆仑山的灵智,补充进了自己的魂魄当中。只不过,获得了更胜往昔的力量的女娲黄帝,却也因为继承昆仑山的灵智,而陷入了一种实力足够,却离不开人间的怪圈。在这之后又过了无数年,女娲黄帝终于如愿以偿的能短暂离开昆仑山,显化自身的法相。而这个时候,女娲黄帝仍旧不能离开人间,飞升神界。认命的女娲黄帝,也便接受了这一切,开始以大地之母自居。而,就在女娲黄帝自称大地之母这一天,昆仑山也盛放瑞彩,完成了“凡山”向“神山”的进化。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我们一带而过。就说,此刻还在东洲九黎城外,等待着重与夋老大之间分出生物的九黎部与联军。虽然这些人远在中州,但是通过独特的巫阵与法宝,这些人中还是有许多人看清了不周山上面发生的事情。虽然,这些巫阵与法宝,并不能准确的让他们看到不周山上面的所有细节,但是,羲爷爷与女娲黄帝连续两度照亮不周山的金光,还是被所有人都捕捉到了。如果说,九黎城中有什么人,能够仅凭残缺不全的图像,就推断出不周山上面发生了什么,那个人,或许只能是公孙。公孙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亲眼见证了重如何继承神界水神天后的传承,又同步陪伴重一起吸收了十二祖巫之一的共工的神格。在这之后,重一直都与公孙好得向亲兄弟一般。尽管公孙不能修行神道功法,重还是事无巨细的将天后的传承,全部都讲给了公孙听。是以,公孙能


状态提示:轩辕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