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红楼士子风流>第三十章 林如海

贾兰在碧月的陪同下,径直朝林黛玉的住处走去了。一路上,贾兰满脑子浮现出有关林如海的信息。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姑苏林家的子孙。考中探花后,林如海迁为兰台寺大夫,后为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妻子贾敏是荣国府贾母唯一的女儿。

贾敏生有一子,三岁时早夭,又育有一女名,便是林黛玉了,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黛玉六岁时,贾敏一病而亡。贾母十分爱惜孤女,便几次要求,想把黛玉接到贾府生活。

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只可惜林如海这一代,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就没什么亲支嫡派的。

林如海有着文人的风骨,却非一味的清高,他甚为精通官场世故。

林黛玉的老师贾雨村,仕途不顺,被罢官多年一直等待着重新启用。最后,多亏了林如海的帮助,才搭上了起复的桥梁。

林如海不光为贾雨村找好了引荐之人贾政,帮贾雨村起复为金陵省知府,就连期间所需的一切银两费用也由林如海相助。

林如海十分疼爱女儿林黛玉,这边因贾敏逝世,女儿林黛玉无人教养,恐自己政务繁忙,年级大了,照顾不周,那边恰好又因岳母贾老太太心疼外孙女,几次派人来打听情况,于是林如海便想干脆就将女儿林黛玉送入贾家。

原本,林黛玉是不愿意离开父亲的,林如海则一再劝说道: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林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林家虽也是书香门第,但和贾家这样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世代袭爵的显赫地位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而四大家族内部联姻密切,关系非常错综复杂。

黛玉的母亲作为贾母唯一的女儿,在黛玉第一次来到贾府时,贾母当着黛玉和大伙们的面,是这样子说的:

“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亲,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

虽然,上一辈“老姐妹”中,贾敏嫁往林家,而其他人并没讲,但显然没在正文常见的几家亲戚里。宝黛这一辈,出身最高的元春可是嫁给了皇帝老儿的。

其实,贾家择婿,硬指标是“诗礼名族”。达不到这一条的,哪怕是有官有爵又有钱的孙家都提不上筷子。

事实上,四大家族以贾家为首,其他三家都在竞相嫁女儿进贾府,薛家还没竞争上,王家则是连嫁女儿带赔钱,其换来的收益也是巨大的,王家的人在贾府里可算是暴发式升迁。

在这种局面下,贾家金尊玉贵的嫡出女儿,凭什么倒过来下嫁到那三家去?可是,贾府为什么定下这样的择婿标准呢?

说到底,贾家的标签是勋贵。所谓勋贵,就是皇帝花钱荣养着,在地方上耍耍威风、欺负欺负老百姓还行,但不被允许染指真正的权力。

一旦袭爵结束,连爵位附带的财富来源也不复存在,这时候的贾家,如果没有新的增长点,就只能乖乖去做地主了。

从书中的描写可以看出,到了赦政这一辈,贾家在朝堂上其实已经高度边缘化了。此时的贾家想要生存,就必须要转型,转什么型呢?毫无疑问,考科举,进入文官系统,进入国家权力中心。

这一点在不能承爵的贾政这一支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在择长媳的时候,贾政放着王家那嫁妆丰厚的王熙凤不问,而是给长子选择了身为国子监祭酒的女儿李纨。

李家钱是少了点,权也没有,但妥妥的书香门第。贾珠在转型路上也非常顺利,乖乖读书,乖乖科举。如果不是死得太早,他会是贾家下一代转型中兴的希望。

而反观林家,四代袭爵之后,林如海顺利转型,高中探花。当时的林如海,一手是勋贵之裔,在旧贵族中颇具人脉,一手是科举出身,同门同年无数,两边都吃得开,方能一路亨通。

这时候赚钱多不多,家财厚不厚还重要吗?转型成功的林如海迅速进入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体系,尚未转型的贾家还在一点点边缘化着。此时的贾家看着林家,那就是自己的榜样啊!

贾政的三观基本都是从贾母那儿来的,贾政能看到李纨作为书香名门女儿的优势,贾母如何看不到林如海的优势?

从家族前程上讲,林家转型成功,掌握实权,又出身显贵,和同为旧贵族的贾家声气相投,完全是贾家积极靠拢的对象!

不要说和书香沾不上一点点边的三大家族,就算其他的书香人家,因为此前和旧贵族的阶级隔阂,也不能和贾家有效互助。

贾兰早先就注意到,他的外祖父就和贾府来往甚少,想必就是因为有这样的隔阂。

从联姻角度上讲,林家这样的政治成色简直是完美到飙泪。而联姻效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贾政和林如海在公务上时有互动,二人均互相欣赏,倘若林如海不死,贾家又能争点气上个台阶的话,二人必将成为公务上的好搭档,生活中的好亲戚。

贾敏、林如海二人是家族联姻,但并不是每一桩家族联姻都是面目可憎的。林如海仅仅个人条件优秀并不足以令他和贾敏的婚


状态提示:第三十章 林如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