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舌尖上的大宋>第1450章:新火器

像大炮这样大型的火器很难大量制造,但中小型的火器还是可以大量运用的。

就比如手榴弹。这个名字是杨怀仁起的,叫起来方便,也顺嘴,不过东西到了将士们手里,将士们又给手榴弹起了个比较高大上的名字,叫霹雳雷火弹。

霹雳雷火弹在大宋早就有了,不过和现在的手榴弹不是一码事,它是用弹射的方式发射的一种炸药弹,原理上都是和现在装备的大炮类似。

不过武德军里装备的大炮,是用火药爆炸的威力把炸弹发射出去的,自然比古老的弹射方式攻击距离远了不少。

而手榴弹就相对简单了,和后世的手榴弹设计上类似,一个铁皮容器里装满了火药和铁蒺藜的混合物,然后用特殊的助燃剂引发榴弹爆炸。

铁皮容器上固定一块木质的手柄,这样将士们投掷起来更加方便,机关是一根引线。

木质手柄的中间钻一条细长的孔,引线在木质手柄的一端,用铁皮扣固定作为保险,另一端链接和火药隔开的助燃剂。

使用的时候,把保险扣取下来,拉下引线,便启动了手榴弹的爆炸程序,等助燃剂流入前端的火药之中,只消片刻工夫之后便会爆炸。

在控制拉引线和爆炸的时间间隔上,用大量的试验来保障手榴弹的安全时间,基本固定在了十秒钟。

手榴弹的投掷距离在五十步左右,大约四十米的距离,将士们经过一定的训练之后,基本都能做到这一点。

还有些力气大的,投掷技巧好的将士,可以把手榴弹投掷到更远,甚至能达到近百步的距离。

这样的好手,被将领挑选出来作为投掷手榴弹的教官,将来会直接升级为榴弹队的队长来使用。

有了这些好手,也为手榴弹在武德军中普及起了很大的助力作用。

当然手榴弹还是危险的,平时也不会发给将士们随身携带,训练也是用按照同等大小和重量仿制的训练弹,只有在开战之前才会把实弹发放到将士们手中。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武德军中对于火器使用的纪律问题了。

正因为火器太危险,不论是炮弹还是手榴弹,放在军营里太危险,流到外边去就更危险,所以杨怀仁让军中将领和参军等集思广益,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

既然如今军中有了监军了,这件事就交给吴大人和黄公公去办,杨怀仁也好把自己摘出去,也落得清心。

当初皇帝限制火器的研发和使用,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东西落在正义的人手里,自然会有正面和积极的作用。

但如果落在别有用心,或者有野心的人手里,天下百姓便免不了遭受一场大劫难了。

火药被当做武器,被看成人类的进步,也被看成是人类灾难的源头之一。

人类从莽荒时代进化到现在,一定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幻想的,也充满了求知欲去探索任何的未知。

但当像火药一样超出人力范畴的巨大力量被人类所掌握,人类文明的进步必然会出现一些波折。

进步和毁灭,会同时出现在历史的进程当中。

对皇帝这样的统治者来说,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类似的神秘的力量,他对于任何他控制不了的东西,都会从心底里感到一种恐惧。

所以统治者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封锁这种进步,和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中世纪末罗马教廷烧死布鲁诺不同,他们禁锢的人们的思想。

而宋朝皇帝禁止火药的使用,是禁锢人们的思想同时,也进一步禁制了人们的行为。

但历史的进步从来都不会因为小部分当权者的禁制而故步不前,否则你就会沦为落后者。

中国在春秋时候就有火药使用的记载了,可到了近代,却是西方人利用火药的特性制造出了先进的火器,反回头来侵略中国。

所以说禁是没有用的,而是要把强大的力量自己首先钻研,然后并应用,然后制定一套合理的规矩来限制它,以免被其所伤,这才是利用强大力量的正道。

杨怀仁自然知道集思广益的道理,所以他只是提出了一些根本性的建议,剩下的具体细节,让吴大人这位老学究带着军中的参军去议就好了。

关键就是如何造,如何用,用完了之后要如何收回来,以及绝对不能外流。

外流的问题杨怀仁还不算担心,火药在宋代并不是什么秘密,很多制造烟花鞭炮的匠人都知道如何配置火药。

关键是武德军所用的火药,是配比更科学,纯度也更高的一种,这种火爆爆炸威力大,绝不是普通制造烟花的土制火药可以比拟的。

研制武器用的火药,可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到的,学院里先生们的科研加上像王大炮一样的火药工匠们的制作经验,又经过了无数次论证和试验,才有了眼下的产物。

而手榴弹和大炮的制造,看上去东西好像很粗糙很简单,但也绝不是普通人想造就能造出来的,这也是许多人汇聚在一起智慧碰撞和融合后的结果。

当然,杨怀仁也是凭借他后世的某些见识,提供了一个最终形态的假设,也为研制和制造的过程提供了方向,也简化了某些步骤。

火药配方,大炮的炮身铸造材料和铸造技术,以及手榴弹的设计,这些都是掌握在杨怀仁手中,所以他不担心会溜出去。

就算流出去一件两件的成品,别人想要仿造,恐怕也非常困难。

杨怀仁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也


状态提示:第1450章:新火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