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才论输赢呢。

至于社会压力是否存在,要看你怎么理解,你非要处处竞争,能没有压力吗?

读哪个学校都不如家长重要

我认为现在的家长把过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上,而忽略了他们在孩子身边担负的角色,他们应该在人格和精神上成为孩子的榜样和楷模。

有几次,我在mba班上讲课,底下都是成功人士。

一个事实是,他们现在的成功与当年上过的小学和中学没有任何的相关性。

去年在南开中学,校方特意介绍了一个他们的校友,中科院数学所的院士,他没上过大学。

我希望家长知道,上什么学、读哪所学校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而决定性的影响来自家长。

作为一个父亲,我也让孩子去上过奥数班,后来她到美国上学后告诉我,学校里真正数学好的都是美国人。

中国孩子对问题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感觉,不如美国孩子,这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差别,而非学校选择的差别。

我的孩子上学的时候,我和爱人都当老师,顾不上管她。

我们也有孩子的升学压力,但没给她施压,没逼着她学什么,我们的教育更偏向于顺其自然。

她现在在工作上很棒,在职场上是个令人欣赏的人。

我想,这就是我和她妈妈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对她的影响。

而且,我认为不要把家庭教育过于艺术化、也不要过于技术化。

就拿建立亲子关系来说,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出国旅游、探险,都是一些方式。

但亲子之间的情感是在普通的生活中建立的,一起做饭收拾房间,这样建立的关系很真实,让孩子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

哪有成天在海滩上你追我跑就能建立的,那都是电视上演的。

我们都成为了学区房的

受害者

社会上大部分家长和孩子都有名校情结,这和学校的宣传有一定的关系,一些学校的炒作可能造成社会的教育观出现偏差。

学校之间确实有差异,但我觉得北京教育资源均衡整体上不错。

家长追逐学区房完全没有必要,过于盲目。

我每次给别人上课都会现场做问卷调查,数据证明人后来的发展和你上不上重点小学、重点初中没有任何相关性。

学区房热也来自于一些商业机构、学校的炒作,这种炒作破坏了教育的生态,老师、校长也是受害者。

一天到晚追逐这些,教育者的生活、职业性都会受影响。

记得我当老师时,有的班50个学生有40多个考上清华北大,但没有宣传这个,升学率真的不能表明教育的成功。

当然,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放弃高考,选择出国,过去总说高考是过独木桥,现在不是独木桥了,有很多桥、很多路。

这是好事,说明经济水平提高了,也是选择多元化的表现。

这是教育选择中的一种可喜的变化。

从事教育这么多年,我接触许多学生和学生家长,近年来我发现一些家长的名校情结和教育公平的追求越来越严重。

但也有些家长心态越来越平和,开始考虑孩子的幸福问题。

上什么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保持进取的精神和幸福的追求。

刘长铭校长语录

其实,幸福就是成功,普通不等于平庸,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不是只顾享乐、追求平庸,而是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感受爱与被爱,体验到创造、创新带来的幸福感。

一定要学会自己做饭,虽然不会做饭你也有饭吃,但那叫活着,或者叫饿不死,那不叫生活。

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

我们是否曾向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孩子只要把分数搞上去,别的你什么都不用管”。我们想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可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责任的教育已经彻底的丢掉了。

我们学校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我把这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他说:“校长,我现在明白了,做教育有的时候就是要眼睛揉沙子。”这是教育的一种宽容,我们要相信孩子能把这个事情想明白,能从这个事情中悟出一些道理。(来源)

1、语言是为了交流,而人们说话总是在设置障碍。

2、人们会忘了你说的话,但是会永远记得你的态度。

3、没有人是大大咧咧的,每一个人都心如发丝。

4、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早期互动的失败。

5、中立就是说废话。

6、脑子里没有的东西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内部成像左右我们的视线。世界毫无意义,我们赋予其意义。

7、设置是为打破而设置的。打破的原因比设置更重要,一打破机会就来了。

8、精神分析就是使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一到意识层面就会有疗愈效果。

9、凡是忌讳的东西就是常想的东西。

10、人是体验的总和,是过程不是目标,路上才是人生。注重过程就是生活,注重结果就是等死,因为死亡是最终结果。

11、双亲的态度,形成了孩子的价值观。两人相见,六人在场。

12、找对象首先要使内部成像清晰起来。内部成像不清晰,要么找不到,要么全都是;内部成像太清晰则找不到对象,因为本来就没有。一般人都是找一个有点相似的,修修补


状态提示:79.第 79 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