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宋娱之王>第十章 风雷天火鬼神哭 固若金汤奈我何

凌光亲自操纵一具天弓炮以全重试射了一发石弹,差三四十米没有击中?6??垒,想来是位置低洼所致,只好不断推进,直到第三发才命中。此时正是朝食之时,韩陵村的警钟大作,许多人影奔上六米高的城墙据城而守,完全可以听到呜哩哇啦的高丽语呼喊着,似乎很是惊慌。

城卫军的抛石车比较大,射程较远,但天弓炮太小,此时距离堡垒仅一百七十米。所幸城上并没有远程武器,那高丽人居高临下射了一轮箭,险之又险的只差二三十米够不到,不过若是神射手很有可能狙杀我方将领。

高俅命一队刀盾兵护卫凌光,又让庞万阳随身保护,把他感动的扭身叩拜,高俅挥挥手,示意加油。

床弩的射程倒是很远,将底座前部垫高后,轻而易举的把一支长枪般的火箭射入堡垒。北门附近也开始试射火箭和突火枪压住阵脚,火箭的射程大约一百米,突火铳的射程大约一百八十米,但杀伤射程按说只有一半。

不久,所有的远程武器均已校射完成,只等高俅一声令下便要齐射。

高俅正待下令,却听鬼哭一般的尖啸声破空而来,一支穿云箭从堡垒中激射而出,准确的钉在一架抛石车上,那箭尾仍然不住的颤动,显然可以射的更远。

赵煦捕捉到了这一幕,他冷哼一声:“朕遍阅太祖典籍,那射日弓果然供奉在这韩姬陵,鬼哭神嚎丝毫不差,如此宝弓落入罪臣之手,不知先帝是何打算!”

“报——!”一个牙旗兵呈来箭矢。

高俅一看,我类个槽!这哪里是一支箭?分明是暴力艺术品!这支箭长达一米有余,木制箭杆略带弹性,箭头较大,为铜制三棱尖刃,设计者巧妙的把鸣哨和三棱刺结合在一起,既能发出啸叫,又能放血,中箭者十死无生,这赵匡胤还真会玩啊!这是他的指挥令箭吗?鸣镝所向,万箭齐发?

箭上附书一封,拆开一看,字体清秀灵动,稍微有些凌乱,显然是怒气而作:

韩姬薨而太祖敕命守陵,於今百年矣。罪族数代日食一餐,衣不蔽体,谨守本分而无一人逃者。日日诵经以赎罪,与邻无犯困囹圄。大宋王道治明,敦叙人伦,君臣、上下、尊卑,缘何忤逆违诏不教而诛?太祖韩姬悲於冥冥之中者也。

尼玛!高俅看懂了:韩姬死后奉太祖旨意守陵,已经上百年了。这些罪人的后代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衣服也不够穿,仍然老实本分的没有逃走,反而每天诵经赎罪,和周边友好相处,就像坐牢一样,大宋皇帝治下讲究法制,十分文明,遵循人伦、君臣之道和上下尊卑,为什么不打个招呼就违背太祖遗诏把人往死里整?恐怕太祖和韩姬的在天之灵看见了要痛哭流涕责备后人不孝吧?

高俅笑了,讲道理?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你们守陵都搞成国中之国了!教育还算没有扔掉,字写得不错,你们擅自开弓,已经应诏,太祖的诏谕自动失效,难道你们不知道吗?还敢抢劫老子的军粮牛马,知道老子厉害了赶紧装孙子,抱大腿?晚啦!一封书信就想让千军万马回?

他想折断此箭以示威,竟然没成功,尼玛,质量真好!嗯,不如骗个人过来拷打一番?高俅命人回书:“既知有罪,如何应诏?开弓何来回头箭?速速弃械投降,可留一命。盏茶为限,出使来见!”

只见周侗接了书信,附在箭上,弯弓搭箭,弦如满月,箭如流星一般射入城堡,城下欢呼雀跃,比攻上敌城还高兴。

赵煦在后方看的焦急:“如何停顿下来?”小梁子忙催侍卫去问。

高俅泡了一盏茶,吹着茶末,眼前突然一亮,尼玛!难道是?他有些不敢想象了,这也太玄乎了吧?

宋军只善守城,如此永不可胜,然太祖一代明主,如何会颁这等怪异的诏谕?难不成百年之前,太祖埋下这枚棋子,以其为磨刀石?专供攻城和试炮之用?否则断无理由解释!就算泡妞泡成了情圣,太祖红颜无数,为何偏偏对这韩姬如此厚爱?还怜惜她孤单?定然是有意为之!否则这三棱鸣镝早就推广开了,太祖是怕落入敌手而无代差武器吧!这火炮火铳不就是吗?这热气球不就是炮兵侦察引导火力的金手指吗?

高俅只想说太祖定有深意,狄夷善射,这韩姬也是,百年埋一子,如今激活了好大一盘棋!我特么都不敢相信。问题是:当今陛下信吗?

茶已经凉了,对方还未回信,也无人出使,高俅大喝一声:“石弹三百发,开炮!”牙旗兵挥舞旗帜,须臾,炮石齐发,堡垒笼罩在弹雨之中,轰隆的撞击声犹如雷鸣,尘土飞扬,遮天蔽日,惨叫声不断传来。

三百发其实没有多少,每个抛石车只不过七八发而已。高俅觉得不过瘾,再次发令:“燃烧弹三百发,开炮!”

真过瘾!就像大人欺负小孩一样,想必那辽国也是这般想法吧?高俅出神的望着这恢弘的战场,爽的无法言喻,哪个导演能拍出这等场面?真爽啊!

赵煦即便不用千里镜,也能看到无数的火球从天而降,那韩村堡垒黑烟滚滚,想必如同人间地狱一般吧?

小梁子骇得跪在地上,别有用心的诉道:“陛下,如此风雷天火,若落入逆臣之手,我皇宫不得不防啊!”

赵煦恼怒,一脚把他踹下銮舆,斥道:“滚你这奸佞之徒!竟敢挑唆离间!高爱卿是何人?赤胆忠心,岂轮得到你这阉货非议?”心里却一咯噔:此言有理


状态提示:第十章 风雷天火鬼神哭 固若金汤奈我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