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显耀大唐>第三百九十三章 太平公主的爱情悲剧

而这时的洛阳,正在经历着一场血雨腥风。

原来在经历了李孝逸和张光辅的两场失败之后,武后终于意识到,想要保证己方取得胜利,一定要想办法清除掉隐藏在朝廷大军内部的那些李显亲信,所以,在侄子武三思的建议下,武后展开了大规模的清除奸党的行动,经过了将近两个月的蛰伏,武后终于祭起了屠刀,开始了大开杀戒。

武后在武三思等人的唆使下,再度起用之前宣称永不叙用的周兴、来俊臣等人,大兴冤狱,在短短数天的时间,就有无数的官员被投进了御史台的监狱之中,好在现任的御史大夫李昭德为人刚正,想办法保存了一些官员,不过仍然有不少的大臣“含冤”死在了狱中。

而这些死去的官员中,大部分竟然都是李唐的宗室,比如太尉、韩王李元嘉,开府仪同三司、滕王李元婴,太子太师、鲁王李灵夔,太子太保、纪王李慎、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等等。

甚至武后还命人悄悄处死了正被关押在巴州的前太子李贤,原因据说是因为李贤听说李显被剥夺了大权之后作了一首黄台瓜辞,结果惹怒了武后,其实最主要的因素是武后担心一些人利用李贤的名义起兵造反,让她的政局更加无法安稳。

其实对于这些宗室成员,李显也并没有什么好感,因为这些人平日里仗着自己的身份,在地方上为所欲为,欺凌地方官员,甚至连皇帝都不怎么看在眼里,更兼手中掌控着兵权,就算武后不出手对付他们,将来他也会下手,现在正好借着武后的手来剪除这些力量,同时还能够利用这件事激起天下对武后的不满,可以说是一箭双雕的好计。

只不过李显可惜的是,被那越王李贞逃了回去,并且很快与他的儿子琅琊王李冲等人举兵起事,还打出了让李显交权的旗号,可是这李贞的做法和李敬业完全不同,竟然出兵攻占金陵,虽然表面上看是在策应李敬业,可是此人图谋不轨之心昭然若揭,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李显暗暗嘱托李敬业对越王李贞父子进行防备。

在这其中也有不少正直的官员遭到陷害,这其中也有不少是李显的人,然而在上官婉儿和韦团儿等人的暗中保护下,这些官员虽然受了一些苦,绝大部分却没有性命之忧,其中一些重要的成员还都被李显想办法通过借尸还魂、金蝉脱壳等妙计给秘密解救了出来。

然而在这其中也有李显无能为力的时候,比如太平公主的驸马薛绍。

其实薛绍本来与叛乱没有任何联系,然而在这时候武承嗣贪图太平公主的美色,暗中向武后献计,薛绍之前就与李显暗中勾结,现在在这时候还地位超然,并且采取不与武后合作的态度,十分的危险,应该想办法将薛绍给处死,然后让太平公主与武氏兄弟联姻,这样的话太平公主就真的是武后的人了,以太平公主的才能和宗室女的身份,完全可以消除天下人对于武后大杀李氏宗室的不满情绪,可谓是一举数得。

武后听了武承嗣的话,心中深以为然,于是指使已经被拜为御史中丞的来俊臣诬陷薛绍谋反,于是来俊臣便借口薛绍的兄长薛覬与琅琊王李冲有过书信来往为借口,指出薛覬参与谋反,同时又诬陷薛绍也参与其中,并且对薛绍进行严刑拷打,结果薛绍竟然“畏罪自杀”。

太平公主这可真是“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自从与薛绍成婚之后,她放下身段,孝敬公婆,相夫教子,过起了平常人的生活,对于权力没有了任何的兴趣,可是没想到突然遭遇横祸,深爱着自己的丈夫薛绍竟然被卷进了谋反案之中。太平公主心中大惊,连忙赶往洛阳,亲自向武后求情,然而等她见到武后之后,却听到了丈夫“畏罪自杀”的噩耗。

在此之后,武后便直接劝说太平公主嫁给武承嗣,实现两家联姻,并且也暗示等到太平公主嫁过去之后,将会给她以充分的权力。

武后根本不知道爱情对于太平公主来说意味着什么,而太平公主虽然好几年没有参与政事,可是头脑却并不笨,很快就明白了武后的打算,并且也猜测出来,她的丈夫之死武后绝对开脱不了干系,甚至认定武后就是此事的主谋。

这时候的太平公主在心中就只剩下了一件事,那就是要为薛绍报仇,为了这一点,她决定尽可能的掌握权力,然后与李显合作,推翻武后的统治。

不过太平公主对于武承嗣十分讨厌,不要说是和他做夫妻,就算是面对面都很不愿,于是提出来武氏子弟之中非武攸暨不嫁。

武后一想,不管是武承嗣还是武攸暨,反正都是自己的侄儿,在她来说根本没有任何区别,于是便痛快的答应了。

不过武攸暨却是有他自己的妻子,而且与妻子之间很是恩爱,武后在听武攸暨说完这一点之后淡淡一笑,说此事可以好好商量商量,结果第二天,武攸暨的妻子就暴病身亡。

武攸暨知道爱妻是被武后给毒死了,心中敢怒不敢言,连带着对太平公主都有些怨恨,然则他也不敢拒绝武后的安排,在薛绍死后仅仅七日,就奉命与太平公主完婚。

在太平公主成婚之后,武后迫不及待的对她表示了信任,让她参与政事,并且在她的建议下,提拔了许多年轻的官员,许多朝臣听闻消息,尽皆投靠到她的门下,太平公主偏又行为不检点,与许多大臣之间的关系不清不白。

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公主


状态提示:第三百九十三章 太平公主的爱情悲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