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比德尔城。
这座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在这几天的时间里名声大噪,整整三万人的军队在此汇聚,无数次的战斗所伴随而来的杀戮让比德尔城原本土黄色的城墙都变成了一片黑色的血迹,黏在上面,即便是大雨,也不能将这座沾满了血腥气的城市洗干净。
在比德尔城的荒野之外,无数的尸体被抛弃在这里,这些战斗至死的士兵们在生前不断的挥舞着手中的兵器,口中呼喊着敌人的娘亲,或者是自己的信仰,但是在死后,却都在这一片广阔的平野上安息,沦为秃鹫与乌鸦的食物,别无二致。
而这整整六天的鏖战之中,最为残酷与血腥的地方,却并不是比德尔的城池之中,也不是外面的荒野,而是一段被伊尔军在第二天就用南方贵族遗留下来的投石机打烂了的城墙上。
这是一个只有5米左右的豁口,就在城墙的北段,把原本天衣无缝的城墙变成了一个有残缺的艺术品,而在它的对面,就是伊尔军的营地,可以说,只要伊尔夺得了这段城墙的控制权,那么这场战斗也就胜利了。
所以在接下来的四天里,伊尔派出了所有可以战斗的部队,不停的攻击着这处比德尔城最大的,也是最致命的缺点,比德尔的守军们自然也知道只要这里被占领,那么自己这些人也就彻底的完了,他们自然不愿意死在这片地方,故而激烈而又残酷的战争,就在这里爆发了。
短短的四天时间里,伊尔的军队就阵亡了大约2000名左右的士兵,让军队的数量从12000人直线的掉到了10000人的数量,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12,这在古代战争之中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血腥了。
古代战争就是如此,这些分邦建国的独立领主国家,不同于中国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由国家培养士兵,让农民参加军队训练这样的方式来建立起的军队,这样的军队尚且能保持在3成的死亡率。
可是欧洲这些士兵却不一样,他们大部分出生于农民,或者是市民,这些人在古代欧洲都是不被允许锻炼军队技术的人,真正用来当兵的,大部分都是骑士和领主的亲兵,也就是扈从,只有这些人经受过严格的训练,可以参与战争。
毕竟,战争可是贵族的特权,这么有趣的游戏,贵族又怎么可能让平民去染指呢?
这当然就会带来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战争规模比较小的,通常情况下死亡率会很高,而参战人口多的战争,则是与之相反,死亡率会出奇的低,而一支上万人的军队,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死亡的人数超过了军队的10,那么这支军队离崩溃就不远了。
就像日本在进行明治维新之前的倒幕运动中,幕府将军控制着十几万的军队与倒幕军的四万多兵士在江户城外进行的一场大战,最后死亡的人数,幕府军竟然只有一百多人,另一边的倒幕军却反倒死了1000多人,而这场战斗的结果,就这么以幕府军战败而结束了。
二十万人的大战,最后却以死了一千多人为结尾而收场,这就是古代战争的激烈程度,所以一次来做比较,伊尔这边的战斗,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战况空前,死伤惨重了,而就在这2000名的死亡名单之中,其中大半,则都是死在了这段破城墙之中了。
至于比德尔军的死亡率,相比较于伊尔,则更为惨重,作为守城的一方,当如此数据放在了伊尔的桌案前的时候,伊尔却并不觉得意外,因为这位守城的将军,实在是对自己太过于自信了。
按理来说,在正常的情况下,守城的一方凭借着城池的有利条件,死亡率一般都会比攻城方要低得多,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比德尔城中这位从热娜亚而来的统帅,却在看到自己的士兵比城外的军队更多之后,异常坚定的认为自己应该出城迎战,而不是在城池之中缩着等待敌人来进攻。
强攻的结果显而易见,当伊尔的军队和比德尔的军队相互纠缠在一起,争夺胜利的时候,伊尔那支由一百名骑士所组成的尖刀部队出现在众人的面前的那一刻起,比德尔的军队就注定了只有失败这一个结果了。
放弃自己的有利条件而去进攻敌人的优势条件,不可谓不愚蠢,只要是受过军事训练的统帅都不会在敌人没有明显进攻倾向的时候,而采取如此冒险的行动,可是比德尔的统帅会做出如此行动,却是情有可原。
第一自然是热娜亚强大的常备军队给了他绝对的自信,在他所认知的贵族中,他们的军队都是各自为战的,都是弱小而不知团结的军队,只要自己的军队坚持一个小时的进攻,这些贵族的军队就会崩溃的。
那时的他,哪里能想到伊尔会拥有如此多的骑士呢?如果他要知道这一点,他就绝对不会进攻了。
可是事实已经酿成,结果不管是甜是苦,自然也只能吃下去了。
第二个进攻的原因则更为纯粹,那就是比德尔城太小了。
是的,这就是进攻的原因,这座位于皮埃蒙特中间地带的小城,原本只是一座人口1000人左右的小城市,主要的功能就是前哨战而已,即便后来因为战争的阴云越来越浓厚,北方的贵族们紧急加固了一番比德尔城的城墙,可这终究是一座小城,1万5千人的军队对于他来说,过于庞大了。
庞大带来的结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