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青春校园>逍遥小镇长>145.第145章 143.鹿群到来(5/15)

买下掠夺者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如牛仔说的那样,这车爬坡性能特别厉害,能够沿着坑坑洼洼的山路开到半山腰的城堡。

不过这车的气势也是凶悍,玄鹤夫妇本来正飞到城堡门口,看到迎面开来的掠夺者后吓得喔喔尖叫,拍打翅膀远走高飞……

壮丁跑了出来,它歪头打量着掠夺者,开车的查理充满恶趣味的摁了下喇叭,只听一声巨响,壮丁吓了一跳,终于张开嘴叫了起来。

后来看到王博下车,獒犬这才安静下来,不再叫唤后,它跑到装甲车跟前在轮胎上撒了泡尿,以此来确定车子的归属权。

牧场添置了新装备,王博得庆祝一下,而且自从牛仔们到来,他还没有开过party,于是趁着这机会决定大家一起胡吃海塞一场。

牛仔们都是搞烧烤的高手,甚至不用鲍文动手,毕比等六兄弟动手屠宰了一头羊和几只野鸡,清洗干净架起烤炉开始做烧烤。

王博照例坐在门外的半山腰上,一边喝着啤酒,他一边兴致勃勃的俯瞰着自己的地盘,心情愉快至极。

有钱就是爽哪!

小镇正在处处施工,sān_jí公路终于修建完成,波特开始将建筑队调走换成修建楼房的队伍,而在他选定的住宅区位置,一支支电线杆树立了起来,电路成功拉到。

新西兰城镇的电线杆很有特色,它不是像中国那样的混凝土材质,而是木炭质地,就是一棵树干烧焦成木炭后,再用做电线杆。

在王博记忆里,他老家也有过这种电线杆,但那似乎是五六十年代的产物,在他小时候就很少见了。

带着寒意的山风吹来,这已经是秋末冬初了,新西兰的冬季是六月到八月。不过这里的冬季不太冷,平均温度是八到十度,对于曾经在北京生活过四年的老王来说,小意思。

草木对温度和季节的感应很敏感,大多数野草和树木的叶子都泛黄变得带有干枯味道,即使之前一直郁郁葱葱的牧场位置,牧场也开始褪色了。

没有什么能够违逆大自然的力量,也没有什么能够违逆时光的力量!

王博打开沙盘查看牧场,一个个雪白的羊群遍布在草地上,它们缓慢的蠕动着,身上的羊毛长得厚实而细腻。

西门塔尔牛群则空前的团结了起来,以前牛群会零零散散的分布着,就像现在的羊群一样。

可是这会不一样,牛群都集中在了一起,公牛、母牛和牛犊排列有序,安静的在啃草吃。

而在牛群的前方,牛魔王正昂首挺胸的行进,它好像是检阅队伍的领导牛,有公牛之间发生冲突,它会立马冲上去用粗犷的牛角将它们分开。

看到这一幕,老王来了兴致,看来野兽之心是个好东西,牛魔王变成牧牛娃了。

刚将两头斗来斗去的公牛分开,牛魔王一抬头发现十来只小牛犊蹦蹦跳跳的跑了出去,便昂头发出‘眸’的一声吼叫,好像斥责晚辈的长辈一样。

小牛们听到它的叫声后,摇头晃脑了一阵便跑了回来,不过它们看起来很恋恋不舍,一直在回头看。

牛犊在看什么?王博放大了一下牧场,然后看到一群漂亮的鹿出现在了牛群不远处的牧场边缘。

这个鹿群大概有二十多只的样子,主要是成年鹿,头顶长着树枝一样的大角,背毛是黑黄色,腹部是白色,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线,全身遍布鲜明的白色梅花斑点,正是著名的梅花鹿。

看到这鹿群,老王精神一振,嘿,这可是稀罕景,他以前没有在牧场发现过梅花鹿,应该是刚刚跑来不久的新物种。

据他所知,梅花鹿在中国是一级保护动物,但在新西兰这个喜欢保护动物的国度,鹿群却不受保护,相反,这个国家的鹿业养殖很发达,很多牧场养牛养羊也养鹿。

新西兰原来没有鹿,是在1847年才有英国移民引进了马鹿和赤鹿。

起初引进这些鹿的目的是为了给贵族狩猎娱乐使用,但由于当地气候适宜,草料丰富,又很少猛兽危害,使鹿群迅速发展。

过犹不及,这道理很适合新西兰,在1930年的时候,这国家的野鹿增加到了700-800万头,对当地的草木植被破坏很厉害。

二战之后,新西兰开始严格控制鹿群数量,很多野鹿都出动直升机进行了扑杀,直到现在猎杀野鹿还是合法行为。

但鹿的作用很大,它们可以提供鹿肉、鹿茸、鹿皮等生活用品,逐渐的,新西兰就发展起了正规的鹿业。

王博在打算搞牧场的时候研究过新西兰的农牧业情况,到去年为止,新西兰拥有养殖鹿160万头,出产额达到四十亿纽币,创造的效益仅次于牛羊,是牧业养殖中的三巨头之一。

他曾经想过养殖鹿,可是鹿业养殖主要集中在北岛,南岛比较少见,奥城的牧场几乎没有养鹿的,所以当时没有引进鹿种。

结果,他运气不错,现在竟然有鹿群主动来到了他的牧场,这可是件大好事。

特别让他开心的是,来到牧场的不是新西兰数量最多的马鹿、驼鹿、驯鹿,也不是常见的白尾鹿、黑尾鹿、草原鹿,而是少见的梅花鹿!

来到牧场后,梅花鹿群很是低调,它们只是偷偷摸摸的吃牧草,被牛犊发现后,竟然慌张的想逃跑。

先前那十多头牛犊之所以乱跑,就是想去追梅花鹿。

牛魔王将手下小崽子们叫了回来,受惊的鹿群慢慢的安下心来,又遮遮掩掩的回到牧场,开始欢快的进食。


状态提示:145.第145章 143.鹿群到来(5/15)--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