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青州之行让卫遂忠的腰包鼓鼓的,原来以为出来赈灾放粮是个苦差,没想到跟着狄候爷苦差也能变成美差,得了甜头卫遂忠是真不想离开青州,但狄风要走他怎敢不从。无奈卫遂忠只能抱着最后的希望问道:“狄候青州救灾才刚刚起步,我们现在走了您就不怕青州那些地方官阳奉阴违不按您的吩咐办事?”
“阳奉阴违?爷杀了那么多人你认为他们还敢阳奉阴违吗?鲁地受灾较轻,江、淮才是重灾区,放心吧,到了江、淮有你施展拳脚的地方。”狄风说的半真半假,他急着去江、淮两地除了赈灾还有一个原因,吴潭带来了十三娘的消息,十三娘有一年多没在济州岛出现了,传达消息都是由她亲信执行,据吴潭说十三娘在扬州,可具体十三娘这一年多在扬州干什么他也不清楚,不过十三娘留了地址给狄风,让狄风务必去扬州一趟。不知道十三娘出了什么事,所以狄风心急火燎的急着赶往扬州看看。
另外江南道到了贞观年后划分的有点模糊,江南道现在初步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三道,名义上三道隶属江南道但实际上三道各司其职互不纠缠,除非紧急事态朝廷才会单独任命江南道大总管统一管理三道。但现在狄风作为三地巡察使他的巡查范围是根据灾情而定,他才不管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三道是个成一体还是统一一家,既然要去江南道,黔中怎能不去呢?那里可有自己的赵灵儿和手下弟兄的老家宁州啊!
卫遂忠一听江淮顿时眼前一亮,笨啊!天下赋税自古仰仗江淮,江淮的富庶怎是鲁地可比,在青州都能捞到这么多好处,到了江淮五十六州,那……卫遂忠想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狄风看着卫遂忠龌龊的模样不由告诫道:“江淮可不比鲁地,那里富庶不假但盯着那里的眼睛也多,圣上也最关心江淮的情况。进了淮南道你我分成两路,狄某在暗先行一步,暗中调查一下灾情;你则带着大队在明,沿江慢行,你要记住钱财虽好,但也要有命享用才行,做事不能出格,在江淮出了事谁也救不了你。”
狄风的船队刚进淮河还没到淮南,淮南各地的州府就已经动作了起来,租粮赋税、救灾安排、官声民计、狱讼差错……等等一切都在自查,生怕出现纰漏。原因无他,狄风的“恶名”太大了,到了江淮传言已经被放大了无数倍,据说狄风在青州一地就杀了一个血流成河,就连青州刺史堂堂的四品封疆大吏都被他砍了,更有好事者翻出了狄风在高句丽屠城的旧案来,狄风在江淮官场被传的简直就成了杀人狂魔转世。
更重要的是长安狄仁杰一道折子让关于狄风行事的争论有了定音,从汉至隋到我朝高祖再到太宗都有采访黜置使一职,黜置使可便宜从事,对于违法犯忌的官员可以不经上报直接罢官入狱,罪大恶极之徒也可以自行处决。贞观八年就有李靖等十三人为黜陟大使也称巡察使巡察十道考查官吏,进行奖惩,黜为贬斥、陟为晋升,即为黜陟使处置违法官吏有何不可?且我朝有监察六条:一察官人善恶;二察户口流散、税赋不均,籍账隐没;三察不劝桑弄、仓库减耗;四察奸盗之徒、扰民生业、蛊惑百姓;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能、贤能隐士;六察奸吏豪强兼并土地暴虐百姓、贫弱冤苦之人不能申冤……巡察使依六条行事,远离京师权衡处置,又有何错……。
狄仁杰干过法曹,当过大理寺丞,做过侍御史对唐律和政令的研究可谓到了极致,高宗当朝把他的折子丢给百官,并告令中书和御史台,以后十五道要继续设置采访黜置使也就是巡察使和监察区,由察院派出巡察使定期巡视各道。御史巡察早有定制这让人无法辩驳。就算狄仁杰的折子略有偏颇但高宗的态度在那呢,谁也不会再出头自找没趣。
这样一来长安消停了,底下的人却害怕了,生怕一个纰漏被狄风抓住落得个丢官下狱的结局。
狄风不在卫遂忠可美了,别看他官小可他代表的是狄风是朝廷,每到一地就有地方官府把他奉若上宾,要什么给什么,查谁地方就处理谁,这让卫遂忠其前所未有的感到满足。但他也牢记了狄风的告诫,卫遂忠能混在御史台自然也是眉眼通透之人,他比狄风还会来事,每到一地救灾钱粮按部就班的发放,账目清晰完整,而地方送的礼照收不误,但处置的人都是那些没有根基且确实有过错的小官。这样一来既不得罪地方也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此时的狄风已经带着侍卫直接去了扬州。虽然先去黔中更顺路些,可十三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狄风担心十三娘的安危还是决定先见了十三娘再调头回去看赵灵儿。
烟花三月下扬州,此时虽然还不到三月但扬州已经是春意盎然百花斗艳,扬州的富庶可不是吹出来的,水道之上船舟纵横,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身穿华服的妇人在店铺前挑挑拣拣,提篮挎的小贩则大声吆喝着沿街叫卖,更有站在酒楼妓馆门口的舞女歌姬对小贩嗤之以鼻对那些骑马坐车的豪客不停的抛着媚眼。
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让石头都看傻了眼,“乖乖……这里比长安还热闹,要不老爷来扬州做官吧!”
看着石头等人想要在扬州城内逛逛的心思,狄风笑着道:“你们自己在城里逛逛吧,但不要惹事,逛够了就去悦来楼找我。”
悦来楼是十三娘留的地址,自己去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