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汉末三国志>第023章 汉中烟火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在刘备夺取益州之后,率领大攻占了汉中,但没能把握机会乘势进一步进攻益州,不过曹操依然留下了夏侯渊守卫汉中,并且派出张郃骚扰巴西一带。n,nb对于刘备而言,汉中是益州的门户不容有失,他遂在法正、黄权等人的建议下,率领大军亲自讨伐汉中。

【瓦口关之战】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占据汉中返回邺城之后,张郃别督诸军南下进攻刘备所控制的巴东、巴西二郡,意图将当地百姓迁徙到汉中,以消弱刘备的实力。

当时张飞为巴西太守,为了抵御张郃,张飞亲自率军与张郃相据五十余日,双方在瓦口关展开大战。张飞率领精兵万余人主动进攻宕渠的张郃,张郃率兵迎击,张飞将张郃引到瓦口关,山道狭窄,张郃军前后军不得救应,被张飞打得大败,张郃为了逃命,只得放弃战马攀山而逃,率领部下十余人逃到南郑。巴西郡自此获安。

【劝谏北上】

早在曹操破张鲁,张鲁逃入巴中之时,黄权就向刘备进言:“如果失去汉中,则三巴之地就会受到威胁,这就割去了蜀地的大腿与臂膀。”于是刘备以黄权为护军,率领诸将进入巴中,企图联合张鲁。但张鲁已经回到南郑,投降于曹操,黄权遂返回。

两年后,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已经稳定了益州局势,于是法正劝刘备说:“曹操一战就降伏张鲁,平定汉中,但他没有乘此破竹之势而进取巴、蜀,却留下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自己率军北还,这样做并非他智谋不行,兵力不足,必定是自己内部有忧患迫使他这样。现在分析夏侯渊、张郃的才干谋略,并无比我国将帅高明之处,如果我们举兵征伐,一定能取得成功。取胜之后,可以在那里大力发展生产,广积粮食,寻找时机出兵进击,这样上可以消灭敌寇、安辅汉室,中可以蚕食占取雒、凉二州,开拓疆土,下可以固守险要,为长远割据一方之计。这大概上天有意给我们良机,机不可失!”刘备十分赞同法正的计策,于是决定率领诸将领兵挺进汉中,法正也随同前往,这也标准着汉中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同年,孙权派都尉徐详求降,曹操与孙权谈和,得以集中力量对抗刘备。

【下辨之战】

刘备下定决心夺取汉中之后,派出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人攻打下辩,曹操则派遣曹洪、曹休、曹真、张既等人抵挡。

建安二十二年(217),十月,刘备准备与曹操争霸于汉中之地,遂派马超与刚刚在巴西大胜张郃的张飞、吴兰、雷同等将领屯兵于下辩,氐族雷定七部万余人响应马超,牵制曹军先锋主力。

次年,正月,张飞与马超、吴兰、雷铜等率军驻扎沮水,准备攻打武都、阴平两郡。吴兰、雷铜被曹洪、曹休击败,吴兰部将任夔战死,阴平氐王强端逆斩吴兰,把首级献给曹军。

当时刘备率领诸将起兵攻汉中,另派遣将军吴兰攻击下辨。曹休遂被任命为骑都尉,与议郎辛毗一起担任主帅都护将军曹洪的参军,且和偏将军曹真、雍州刺史张既等随曹洪进军征讨。曹操在出征前对曹休说:“你虽名为参军,但其实就是这支军队的主帅。”曹洪得知此令后,也把军中事务委托给曹休负责。当时刘备见曹军进至下辨,于是遣张飞屯驻于固山一带,声称要切断曹军的后路。

曹洪与诸将进行商议后都对是否继续进军犹豫不决,曹休说:“刘备的军队如果真的要切断我军后路,就应该隐蔽地行动,暗中设伏。如今却先虚张声势,说明这只是刘备等人的疑兵之计。我军应该趁敌人尚未在下辨集结大军之时,尽快击破吴兰。一旦吴兰被击败,张飞的疑兵就毫无意义了,必定会自行退走的。”曹洪听从了他的建议,进兵击破吴兰,张飞其后果然退走。

其后都护曹洪抗击马超,一举击退马超的进犯。得胜后曹洪大摆酒宴,让歌女穿着很薄的衣服踏鼓,在场的人大笑。杨阜严厉斥责曹洪说:“男女有别,这是国家的大节,怎么能在大庭广众面前让女人裸露形体!即使夏桀、商纣的败乱,也不及如此。”于是愤然辞出。曹洪马上下令女伎停演,又请杨阜还座。在场的无不肃然起敬。

后来刘备还派部将陈式等十余营袭击马鸣阁,企图切断曹军后方通道,但被徐晃击败,蜀军自投山谷,死者甚多。曹操听说后,非常高兴,给了徐晃指挥军队的符节,并下令说:“这一条阁道是汉中的咽喉险要之地,刘备想断绝内外联系,夺取汉中。将军这一举粉碎了刘备的计划,真是妙计中的妙计啊!”

建安二十二年(217),孙权和曹操谈和之后,曹操当时的主要目标就已经不再是孙权,而是势力迅速发展壮大的刘备了,而对于刘备而言,他在湘水划界之后失去了小半个荆州,急需要弥补损失,汉中又是益州的门户,不可不夺,而曹操想要夺取蜀地,汉中也是必要的跳板,所以对于双方而言,汉中就成为了他们争夺的焦点,曹操和刘备二人在此必有一战。

曹操在夺取汉中之后,本来是处于攻势,但曹操没有抓住机会,得陇不望蜀,没有给刘备致命一击,仅仅只是派出张郃骚扰巴西、巴东,随着张郃被张飞所击败,形势开始逆转,刘备在法正等人的建议开始转守为攻,讨伐汉中。

当时汉中的主力守将为夏侯渊、张郃等人,所以刘备的第一波


状态提示:第023章 汉中烟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