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汉末三国志>第049章 诸葛亮出使成功的客观条件

历史上诸葛亮能成功的忽悠孙权,完成联孙抗曹的使命,除了诸葛亮本人的确非常牛逼之外,还有一些客观条件是不可忽视的。

【无可奈何的鲁肃】

诸葛亮能成功的完成联盟抗曹的任务,不得不说鲁肃前期的铺垫起了很大的作用。

早先鲁肃在出发之时,就已经着重提到了刘备,给孙权留下了一个很关键的印象。而本来鲁肃出使荆州,是准备东吴和荆州联盟共同对付曹操,但鲁肃没想到曹操动作那么快,亦或者刘琮这么逊,荆州轻轻松松的就被曹操所占据,这就完全打乱了鲁肃的计划,鲁肃去荆州争取结盟,结果荆州集团居然投降了。

这种情况下鲁肃能无功而返吗?不能,鲁肃出使荆州是带有着很重要的使命的,除了谋取荆州之外,就是保证荆州至少不能被曹操所得,因为江东承受不了荆州被曹操控制的下场,不过辛好的是刘琮虽然投降了,但刘备还在,所以鲁肃赶紧去找了刘备。

结果一问,没想到刘备居然打算南下去交州避难,这下鲁肃一急就把原本准备拉拢荆州集团的计划说给了刘备,把刘备视为了荆州之主,和刘备谈了结盟之事,鲁肃会这样说很可能是因为太迫切而没有时间考虑周全,毕竟鲁肃本来就是去联合荆州的使者,但荆州被曹操占据之后鲁肃并没有能完全的转变自己的立场,结果就让刘备占了便宜。

当然了当时对于鲁肃来说他会拉拢刘备也是必然的,因为刘琮已经投降,而刘琦又没有能耐,荆州有能力有勇气反抗曹操的已经只有刘备一个了,所以鲁肃没有选择,鲁肃也可能是介于事情的急迫性,才会贸然的代替孙权联合刘备,以安抚刘备,毕竟刘备再跑了之后下面就真轮到江东了。

但由于联盟之事是由鲁肃先提出来的,这无疑让诸葛亮出使江东联合孙权的难度降低了不少。

后世裴松之对于孙刘联盟之事有过这样的评价“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又语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则亮已亟闻肃言矣。”所以现在也有三分天下鲁肃提出了的说法,但我们要明白,三分天下并不是孙权、鲁肃等人的本来目标,他们最初的目标是占据荆州,占据长江以南,实际上二分天下才是孙权集团的目标,但后来孙权没能打下荆州曹操就来了,所以他们才退而求次的,孙权并不想和荆州三分天下,但他更不能容忍荆州落入曹操之手。

而对于鲁肃而言,联盟刘备也不是一个很大的功绩,这点和诸葛亮联盟孙权完全不一样,因为当时刘备弱小能帮到孙权的并不多,而对于刘备而言孙权则是一个救命稻草,双方在这时完全不是对等的。

鲁肃当时很清楚这一点,不过他也没办法,江东当时北面和东面都已经被曹操所占据,西面是海,南方又是弱小的交州,他们能拉拢的已经只有刘备了,而为了对抗强大的曹操,不管刘备是多么的弱小,只要多一分力量也是好的啊。

所以鲁肃也是很无奈的啊。

【被江东忽视的联盟之谈】

而历史上诸葛亮能把联盟和抗曹混为一谈,除了他交涉水平非常高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孙权,乃至于整个江东集团而言,当时抗不抗曹这件事情远比和不和刘备联盟这个话题重要的多。

这也是一代明主孙权能被诸葛亮忽悠的先决条件。

对于孙权而言对抗曹操还是归顺朝廷是当时的头等大事,而和不和刘备联盟,孙权并没有多余的心思考虑这方面。

在当时整个江东都在为归顺还是反抗而激辩着,他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吵的那是一塌糊涂,孙权的主要心思也放在这方面,毕竟这件事情关系到了江东集团的根本,相比之下刘备是不是有着和自己相结盟的资格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而除了孙权之外,包括周瑜、张纮、张昭等重要的谋臣、将领所先考虑的也是抗曹还是归降,诸葛亮的到来被周瑜等人认为是对自己,对于抗曹派的支持,所以周瑜他们就算看穿了诸葛亮的意图,也很可能不会点破,毕竟当时抗曹派首先任务是压制以张昭为首的归降派,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放在联盟刘备这方面上。

而张昭等人虽然支持归降,但实际上他们这样做出发点也是为了东吴,这后文再说,而《三国演义》中记载张昭等人刁难诸葛亮,导致上演了“舌战群儒”,这在正史上是没有的。相反,当时张昭对于诸葛孔明是很看好的,并且还想将其推荐给孙权,只不过诸葛亮自己没答应。

说到底,诸葛亮能成功说服孙权结盟,还是曹操给予孙权乃至整个江东集团的压力太大了,以至于他们忽略了诸葛亮心中的小算盘。

不过话说回来,曹操给予孙权的压力大,但对于刘备和刘备集团而言这也是同样的,准确而言是有过之而不及。

当时刘备的情况可是比孙权惨多了,孙权至少自己的江东还在,而刘备连自己的地盘都没有了,只能带着一些残兵败将寄居在刘琦那里,而且面临曹操的攻势还首当其冲,孙权急,但刘备和诸葛亮实际上更急。

当时诸葛亮对于刘备的急迫局势是心知肚明的,刘备比孙权更需要对方的帮助,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却反而不急不躁,表现出了非常出色的心理素质,冷静的分析了孙权集团当时的情况,再和孙权的直接对话中,步步为营,最终成功让其进入了自己的语言陷


状态提示:第049章 诸葛亮出使成功的客观条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