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汉末三国志>第011章 另立之谋

尽管袁绍拒绝了董卓的和谈,但这并没有能遮掩袁绍所面临的艰难状况。

在外部,袁绍面临着董卓集团的强大压力,在内部,袁绍更是力不从心。当时,反董三路大军均与西凉军交锋,酸枣联军中的曹操和袁术麾下的孙坚都惨败给董卓麾下中郎将徐荣(注1),袁绍自己的河内军也在河阳津被董卓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三路战事均不利于关东联军。

战局上的不利更是恶化了关东联军内部的情况,酸枣联军被董卓西凉军所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所威慑,丧失对抗董卓的信心,变得止步不前,停滞于酸枣大营之内,由于酸枣诸侯的无作为,韩馥逐渐减少了对其的补给,在兵粮用尽后,酸枣联军解散,其后内部更是发生了内斗,兖州刺史刘岱把东郡太守桥瑁给杀了,然后任命他的部下王肱为新的东郡太守。

冀州牧韩馥也是乘机给袁绍下小绊子,一步一步缩减对河内军军粮的补给,当时在河内驻守的除了袁绍之外,还有张杨、曹操、於夫罗等人,那时候他们面临一个什么情况呢?

《魏书》中有一段话很可能就是记载这个时候袁绍军的情况。“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绍的军队那个什么已经军粮匮乏到什么情况了,已经要去吃桑果,你说叫袁绍怎么打?

所以后期哪怕曹操这个主战派也在袁绍这里,最后也没能发出一个兵去讨伐董卓,不是不想,是实在情况不容许啊,没粮没的打啊。

但袁绍想不想干掉董卓,国仇家恨,新仇旧恨,那是百分百想的!

所以袁绍没有放弃,他本人也是积极在寻找解决办法。

当时袁绍首要任务是解决粮草问题,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定,袁绍想解决这个问题就绕不过韩馥,所以袁绍必须把韩馥解决了。

另一方面,联军内部内抗,面对董卓的强大实力,已经开始丧失凝聚力,这也是一个袁绍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当然袁绍还有一个一直都没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关东诸侯是否应该认可董卓拥立的汉献帝刘协,当年少帝刘辩没死的时候,这个问题好办,刘协是董卓非法立的,大家不需要承认,直接拥护刘辩复位就可以了,但刘辩已经被李儒毒死了,这个问题就有点不好办了。

因为刘协虽然得位不正,但这方面也不是他的本愿,罪魁祸首还是董卓,可刘协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也很难让人信服。

至少袁绍就不是很服刘协,袁绍本来就是何进的主要谋士,先天就站在刘辩一边的,而刘协是董氏养大的,董太后在历史上唆使灵帝卖官鬻爵,扰乱朝政,很不得士大夫的信任,后来董氏支持刘协对抗何氏与刘辩,那曾经也是袁绍的敌人。

刘协又是董卓自己立的,而且刘协年龄也小,没有权威,基本只能作为傀儡。

所以袁绍不认可现在的天子汉献帝刘协,袁绍的最终选择是另立,希望重新拥立一个更有威信的天子取代汉献帝。袁绍希望通过另立贤明一次性解决他目前所遇到的困难。

但无论袁绍是想重新获得韩馥的帮助,还是再次恢复诸侯们的凝聚力,新皇帝的人选都必须拥有很高的威望,甚至还比袁绍本人还高,这才能让众人信服。

而在当时,皇室宗亲大部分都在董卓的势力范围之内,可以选择的人物并不多,或者说只有那么两个人,其中一个人是兖州刺史刘岱,另一个人就是幽州牧,大司马刘虞。

刘岱是积极反董的诸侯之一,他是最初讨伐董卓的十一路诸侯之一,酸枣大营最初的会盟者,但刘岱在反董之战作为兖州刺史却毫无作为,最终还在酸枣闹内斗,杀死了与他不和的前兖州刺史桥瑁,所以刘岱并不是一个好的人选,袁绍、韩馥等人也不是很信服他。

而另一个人刘虞则是当时极少数声望可能还在袁绍之上的人物,同时也是皇室宗亲内的领军人物,他本人也不在关西,而在远离董卓势力范围的北方幽州,而且他为人成熟宽仁,深得人心,当时要取代汉献帝的话,他就是最好的人选。

不仅是袁绍准备拥立他为帝,董卓也是准备拉拢他,在杀死袁绍的叔叔袁隗后,董卓就想刘虞回朝担任太傅,只可惜由于路途遥远命令居然没能成功的传达过去。

历史上袁绍和冀州牧韩馥商量之后,韩馥也是非常认可刘虞的,毕竟韩馥不待见袁绍是因为畏惧袁绍,害怕袁绍夺走他的权力,但不是因为不支持袁绍讨伐董卓,所以他和袁绍商量另立之后,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韩馥还是支持袁绍的。

而且只要最后成功,韩馥至少也有拥立之功,很可能再进一步,就算失败了,刘协一个小孩子又能有什么办法,至于董卓,不早就得罪过了。

袁绍支持拥立刘虞称帝想的是很美的,他首先可以通过此举和韩馥再次形成统一战线,重新获得韩馥的支持,这样一来袁绍在补给上的问题就暂时解决了;

再进一步刘虞称帝之后,将会在关东形成新的朝廷,这样一来就可以用朝廷的大义重新把松散诸侯凝聚起来,在中原大地上形成两个朝廷的对抗,凝成一股绳的关东诸侯将会获得对抗董卓的力量;

而刘虞称帝后,关东关西都会有一个皇帝,这样袁绍等人在大义上也不会输给董卓,而且一个被邪魔拥立的十岁不到的孩子,一个成熟稳健声名远著的新皇,诸侯们该怎么选择,袁


状态提示:第011章 另立之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