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百人会之关东局>第409章 破袭:阳泉, 狮垴山

1940年10月20日。夜晚。正太线西段。

这一夜,129师各地破袭铁路在陈赓的指挥下,进站十分顺利,几乎所有的碉堡和炮楼都被炸毁了。

进攻开始后不久,从太原开出来两辆装甲列车。

装甲列车是开在铁路上的坦克,是列车车厢外加铁皮装甲做成。装甲是铆钉铆上取的,步枪子弹机枪子弹抖不能射穿。因为装甲列车体积大,里面有更多的机枪和炮,火力顶上几个日军的坦克。

两列装甲坦克,对于没有重武器的八路军来说几乎是无敌的所在,有了装甲列车,加上沿途的炮楼据点,正太铁路才被日军称为“钢铁封锁线”。

两列装甲列车离开太原不久,快到榆社了,车上的机枪不时向两侧的黑地里放几枪。突然,第一列装甲列车看到前面铁轨上有东西,立刻刹车。

车在距离那东西十几米远近停了下来,第二辆也跟着停车。第一列车下来人看,原来是几十块大石头堆在铁轨上。

就在这时候,铁路的两侧响起比迫击炮还响的声音,接着,就听见四声爆炸,两辆装甲列车全部被击中,一侧车厢被打出了两个窟窿,炮弹钻进车厢爆炸,一下子把车门炸开了,驾驶室的小窗子也被炸开了。

车厢里的人一下子就被炸死了。

现在,活着的鬼子只有下车的两个人了,四周杀声响起,几十个人冲了出来。两个人开枪抵抗,被乱枪打死了。

几十个黑影进了装甲列车,费了好大力气,把里面的弹药枪械和日军的帽子捡了出来。里面的日军不是被炸死,就是被震死。

一个黑影道:“我的乖乖。有个一百发,就没别人什么事情了,这火箭筒太厉害了。”

另一个黑影道:“我明白了,这就是破甲弹。”

一个没有进装甲车的黑影道:“这一枚破甲弹可不便宜。幸亏着装甲火车有探照灯,一打一个准。我原来还担心瞄不准呢。”

破袭战持续一夜,战斗时间大多持续两三个小时而已,剩余的时间都用在破坏铁路和打扫战场上了。

诚如陈赓所回忆的:“由阳泉至榆次,除少数几个县城外,几年来以碉堡组成的封锁线,被我挨次攻下。每一座铁桥,每一个车站、水塔,每根铁路枕木均被我焚烧或破坏无余。一条完整的铁路,一时变成了破烂不堪的荒地。”

历史上,全线几乎整夜都在战斗,很多地点到了第二天白天还在战斗。距离太原很进的地方不得不撤出战斗。原因就是八路的武器不行,子弹很快就打完了,一篮子手榴弹也未必能炸死几个鬼子。很多鬼子见手榴弹扔进阵地,以为必死,结果手榴弹炸了,人都熏黑了,就是炸不死,是**爆炸力太弱了。

不过,有伊春提供的先进武器,先进武器虽然少,但是对付日军还是够的,加上八路和历史上一样不怕死,战斗自然顺利很多。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阳泉的日军被狮垴山上的阻击部队牢固地拴住了。

|

1940年10月21日。早晨6点。阳泉。狮垴山。

八路军129师承担的任务是对正太路西段,也就是阳泉至榆次,进行破击。

破袭这一段铁路,就应该先把阳泉的守敌限制住,不使其出城。

承担这个任务的是385旅769和14团。他们在旅长陈锡联指挥下,连夜进驻狮垴山,修筑工事,准备迎敌。

1900年前,现在的阳泉市区是平定州境内的一个名叫“漾泉”的小山村,也有人认为,这里只是一片名为沙江口的荒滩。1903年正太铁路通车后,采矿业随之兴起,这个城镇逐渐形成了。民国初年,改平定州为平定县,阳泉归辖于平定县。1936年,阳泉附近形成了3万余人的小镇。

正太铁路在桃江南南,其中一段就经过狮垴山北山脚下经过。

日军华北方面军的第一军驻扎在太原,司令为筱冢义男中将。他下辖的独立第四混成步兵旅团驻扎在阳泉,旅团长片山省太郎中将。因此,该旅团也称片山旅团。

该旅团驻阳泉的是第十五大队,大队长为德江光中佐。

20日,天还没有黑,部队偷袭西峪村矿警队,清除障碍,上了狮垴山,他们每个人都拿着铁锹,镐头。这是小路的主意。上来之后,立刻修工事。

另外,在7点多的时候,数十人到了铁路附近和公路附近,在没人的地方,准备破坏电线杆,因为很多人不掌握时间,怕破坏电线杆晚了,估摸的时间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砍电线杆。

在不到八点的时候,日军阳泉指挥部对外的电话已经全部中断了。

八点后,各地打起来了,除了十几里地意外的爆炸声能传到阳泉之外,其他地方的声音都不知道了。很快,各地的电话打不通,只有打电报。电报传来,阳泉的指挥部慌张的很,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等到知道了各个车站的情况,日军阳泉指挥部迅速把消息报告给了太原。这时候,太原已经知道了,因为其它各地的电报也来了,太原所有的对外的电话联络也中断了,只有电报。

日军对八路军的调动早就知道了,而且,这已经是几个月前的事情了。那时候,根据情报分析,还有国统区各地的交接王穿回来的国民党的文件,日军已经确定,国民党正在酝酿一场大的,对共党的战役。

所有的情报都认为,共党在华北的调动,显然是针对国民党的。

这就是为什么,日军能放心地加


状态提示:第409章 破袭:阳泉, 狮垴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