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青春校园>梦想涟漪>(论语)中的那些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
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忍训,不能跟别人**下去。

15.【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春秋时期,执政大臣魏献子把祈氏的领地分为7县,把羊舌氏的领地分为3县,委派与提拔一些地方长官。

他想启用魏戊,担心人家说他偏私,问大夫成传,成传认为只要有才德,就不论亲疏,关键看能不能择善而从,能不能赏罚分明。

16.【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三省吾身,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

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17.【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

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18.【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9.【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文质彬彬"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

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

处事

20.【****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颜渊》)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明朝有一人名唤谢榛,瞎了一只眼,但他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唱甚广。

谢榛到彰德,孙穆王亲自接待他,孙穆王见两人如此投机,便在次年元旦将贾氏及一些丰厚的礼品送给谢榛。

世称孙穆王****之美,有君子风度;但也反映了古时女子的卑贱,被当作礼品送来送去。

21.【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22.【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

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23.【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反复考虑后再做。

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24.【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

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要强多了。

25.【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c纵自如的基本技术。

“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现人于微,进而识别他人整体,对其内心意图d若观火。

感悟

26.【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欧阳修,一向治学严谨,直至晚年,不减当初。他常将自己平生所写的文章,清理出来进行修改,每字每句反复推敲,甚是认真。

为此,他整天辛苦劳累,有时直忙到深夜。夫人


状态提示:(论语)中的那些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