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青春校园>超级军霸>第125章 第二次抗俄战争胜利的意义

随着一场精彩的带有表演性质的围攻歼灭战的结束,瑷珲古城再度回到华夏人的手中,同时也标志着瑷珲第二次抗俄战争的胜利。

瑷珲第一次抗俄战斗的胜利,虽然也取得了辉煌战绩,歼敌数亦有六千人以上的规模,但因整个战斗都局限在黑河屯,而且全部战斗几乎都是靠伏击和偷袭完成,使得第一次抗俄的胜利,来的似乎有些不明不白。

再加上,黑龙军有意抽身而退,不想暴露在人前,以及杨凤翔和费庆等清军将领的“默契”配合,当然,还有沙俄政府的不愿意对外暴露,使得瑷珲第一次抗俄战争的胜利,所带来的影响几乎被忽略了。

很显然,第二次抗俄战争的胜利,想要掩盖,是不太现实的。

四季渔村的伏击歼灭战,全灭沙俄一整支舰队,一个步兵旅,外加一个炮兵营,五千沙俄将士的性命成为了黑龙军,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踏脚石。

海兰泡的闪电袭击战,不仅直接端掉了海兰泡司令部,全歼了沙俄留守两千人,还将全城沙俄百姓赶出了海兰泡,然后一把火将这座城市烧成了灰烬,就单凭这一点,历史就将注定会永远被铭记,当然,这把火,也会彻底将黑龙军照亮,也会将黑龙军的部分底细,公布到沙俄百姓及军方面前。

茶棚庵的伏击歼灭战,有点杀鸡用宰牛刀的意思,两个营的沙俄追兵,几乎全部死在了炮火之下,或许,这场战斗会被历史遗忘也有可能。

最后是瑷珲城围歼,完美的配合,精准的打击,当然,还有令人感到头晕目眩的强大炮火支持,这根本就不像是一场战斗,而更像是一场演练了无数遍的军事表演,让清军上下掉了一地下巴。

虽然瑷珲第二次抗俄战争,持续时间依然只有一天一夜多点,但是却全歼了沙俄北路军,总计一万余人。

当然,除了黑龙军参与的这几场战斗,还有清军的战斗,比如说,上马村阻击战,瑷珲城守城之战,虽然这两场战斗都以清军的失败而告终,但是清军也展现出了强烈的战斗意识,尤其是瑷珲城守城之战,杨凤翔老将军亲自登临城楼督战,血战六七个小时,最后才佯败撤离。

虽然瑷珲第二次抗俄战争,依然只是局限在瑷珲城这方圆二十里地,但是其声势和影响力,以及双方投入的兵力,都远非第一次抗俄战争能够比拟,想要消灭掩盖其影响力,更加不可能。

应该说,瑷珲第二次抗俄战争的意义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当八国联军将清廷揍的满头是包,连京师都被攻下,繁华的京城成为了洋人们的乐园的时候;当烧杀抢掠,奸*淫*掳掠,成为了他们的合法福利的时候;当东三省,在盛京将军增祺和吉林将军长顺等人投诚之下,随着黑水省将军寿山殉城,整个东北几乎全部沦丧在沙俄的枪口之下的时候;瑷珲第二次抗俄的胜利,就像黎明前的一缕阳光,给予了数万万华夏人天明的希望,其巨大的榜样效应,将会极大提高华夏百姓战胜洋人们的信心,尤其是东三省,虽然朝廷已经投降议和,但是民间的抗俄战争,才刚刚开始。

当然,此次战争的胜利,对于黑龙军来说,其收获更是巨大的。

首先,黑龙军将获得空前巨大的声望,这种无形间的影响力,将会给黑龙军带来巨大的助力,比如说招兵买马,将会变得更加简单顺利,甚至各路绿林、团练、义军等等都会争相来投。

其次,对于黑龙军自身来说,经过这次战争,虽然还无法让他们蜕变成一支铁军,但是足以让他们蜕变成一支真正的军队,一支敢于正面同沙俄开战的军队,这个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再次,随着杨凤翔带领一批清军将领的加入,将会极大弥补黑龙军在经验上的不足,虽说两者一是陈旧腐朽的封建军事体系,一是现代化军事体系,但是清军将领有着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从军生涯,姑且不管什么体系,其本身的经验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要这些清军将领,能够很好的融入黑龙军,能够很好的适应黑龙军的军事体系,能够将他们的经验,毫无保留的教给年轻的黑龙军军官,这个收获就是巨大的。

当然,这些收获暂时,还都是看不见的,是无形之中的,那接下来,咱们就来清算一下有形的收获。

第一战,四季渔村伏击战,干掉沙俄差不多五千人,收获功德点两万五千多,除去此战消耗的炮弹大概三千功德点,纯赚两万二千余,另外缴获完整大炮六门,水连珠三千多支,马克沁十挺,破败舰船十余艘,其他零碎就不提了。

第二战,海兰泡歼灭战,这一仗功德点虽然只收获了一万出头,但是其他的收获实在是太大了,单单金银财物和卢布之流,价值至少要超过六千万卢布,换算成大洋,那可是七八千万,还有那一百万方的物资,武器装备、大炮,三千多匹战马,等等。

第三战,茶棚庵伏击战,就算了,四千多功德点,还有那点缴获,除却炮弹消耗,也就赚个两千多功德点而已。

第四战,瑷珲城围歼战,干掉沙俄将近两千人,俘虏千余,收获功德点一万五千多,另外因为收复瑷珲城这座失地,可是直接奖励了一万功德点,应该说这一仗,除却消耗的炮火,纯赚了两万三千多功德点,恩,缴获就不提了,现在都看不上。

总的算下来,这一场战争,直接给岳维华带来了六万左右功德点的纯收入


状态提示:第125章 第二次抗俄战争胜利的意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