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网络游戏>罗马全面战争之帝国崛起>“第六百三十一章·各有应对”

最好是通过别人的厄运而不是通过你自己的厄运来学得聪明。

——伊索(希腊寓言家,弗里吉亚人)

有了悲歌死士的全力协助以后,日耳曼蛮族在阿格里狄古马特地区的五万余众大军中,已经全部都配备了相当精良的武器装备并拥有了不俗的战斗力;尤其是悲歌死士战士们在战阵方面对日耳曼蛮族战士的训练,更是让原本就悍勇无畏的日耳曼战士在战斗力上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另外,悲歌死士的领袖哈迪斯还在奥斯卡的许可之下派遣阿瑞斯组织了一支五百人规模的悲歌死士精锐战队直接帮助日耳曼蛮族作战;这个由阿瑞斯率领的精锐战队可不仅仅只靠五百悲歌死士战士作战,阿瑞斯还从日耳曼蛮族的联军中精挑细选了最精锐的一千五百战士加入其中。

这样一来,拥有两千精锐战士的阿瑞斯战队就拥有了相当可观的战斗力,在战斗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也是及其犀利的;相比于悲歌死士的增援,卡拉贝斯的帮助就要来的更为高效了。

就在悲歌死士向卡拉贝斯通报了凯撒即将率领八个军团的大军再次进攻阿格里狄古马特地区的情报以后,卡拉贝斯立即就秘密的筹集了足够五万大军三个月所需的粮草物资输送到了特里尔部落;与此同时,卡拉贝斯还让特里尔部落和巴达维部落的全部军队立即东进增援阿格里狄古马特地区的日耳曼蛮族联军。

至于这两个部落自身的守卫事务,卡拉贝斯将自己麾下第一军团中已经扩张到五千人规模的日耳曼战士立即抽调给了黎克伯吉斯和伊特里留斯;让他们以这五千人为核心再在特里尔部落和巴达维部落招募五千日耳曼青壮,混编组成一支一万人规模的日耳曼戍卫军队。

这支万人日耳曼戍卫军队的任务就是以五千人驻守特里尔部落,剩下的五千人驻守巴达维部落;为了确保特里尔部落和巴达维部落不需要为此操心,这支军队的全部武器装备和粮草物资供给都由卡拉贝斯一力承担,黎克伯吉斯和伊特里留斯只需要率领各自部落的军队增援联军就好了。

五年的时间,让卡拉贝斯与黎克伯吉斯和伊特里留斯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要不然的话,卡拉贝斯麾下的日耳曼战士也不可能达到五千规模,卡拉贝斯更不可能对黎克伯吉斯和伊特里留斯提出这样的计划,这可是让特里尔部落和巴达维部落将自己的后方毫无防备的托付给卡拉贝斯啊!

要是卡拉贝斯稍微使点手段的话,日耳曼蛮族的最后仅存的三个地区之中的上日耳曼地区和下日耳曼地区可就要全部沦陷了;如果黎克伯吉斯和伊特里留斯对卡拉贝斯没有十足的把握和信任的话,他们根本就不会同意这个计划,更加不会付诸行动。

毋庸置疑的是,卡拉贝斯选择了信任黎克伯吉斯和伊特里留斯,所以他提出了这个计划;而黎克伯吉斯和伊特里留斯也同样选择了信任卡拉贝斯,所以他们毫无防备的将自己的后方托付给了卡拉贝斯派来的军队,他们自己则是率领着各自部落的军队带着粮草往阿格里狄古马特地区而去了。

特里尔部落现在能够拿出来的全部军队也就只有两万五千了,这还是在上次大战以后卡拉贝斯帮助特里尔部落加速恢复实力才有的兵力;总体实力本就不如特里尔部落的巴达维部落,拥有的军队自然是不如特里尔部落的,巴达维部落的全部军队也仅仅只有一万五千而已。

即便是这样,这四万大军的增援对于阿格里狄古马特地区的日耳曼蛮族联军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了;毕竟这可是整整四万武器装备齐全训练有素的日耳曼大军啊,有了这四万人的增援以后,阿格里狄古马特地区的日耳曼蛮族联军总数就能达到十万之众了!

以十万日耳曼蛮族各个部落组成的联军,对阵凯撒率领的不足八万之众的尤利乌斯帝国军队;这两者间的战斗还是凯撒大军占据着一定优势的,谁让尤利乌斯帝国的军队中重装步兵的数量实在惊人呢,这些重装步兵就足以让凯撒处于绝对的优势之上了。

不过,日耳曼蛮族的大军也没有尤利乌斯帝国想象的那么不堪一击;在悲歌死士的全力帮助之下,日耳曼蛮族的联军在战斗力方面也是越来越强,双方之间的战斗到底谁胜谁负还未可知呢。

有悲歌死士的情报人员源源不断的向阿米尼乌斯这个日耳曼蛮族联军最高统帅提供情报,阿米尼乌斯也可以针对凯撒的军事部署提前做出相应的安排;得知凯撒大军将会从三个方面对阿格里狄古马特地区展开进攻以后,阿米尼乌斯也是立即对自己麾下的军队进行了分兵。

之前从哥特部落率领骑兵突围出来的哥特部落首领维里图斯,被阿米尼乌斯任命为迎战东北方向尤利乌斯帝国大军的统兵大将;兰加迪斯也归属于维里图斯指挥,他们两人一起率领两万五千精锐的日耳曼战士负责从东北方向迎战尤利乌斯帝国的两个军团。

美因茨部落的首领欧多瓦卡被阿米尼乌斯任命为迎战东北南向尤利乌斯帝国大军的统兵大将,之前从马科曼尼地区率领部队突围出来的马科曼尼地区新首领弗尔卡里斯,被阿米尼乌斯任命为欧多瓦卡的副手,他们两人将会率军负责从东南方向迎战尤利乌斯帝国的两个军团。

因为日耳曼联军的总兵力只有五万五千左右而已,阿米尼乌斯必须要留下一万兵力作为美因茨城的防守军队;所以


状态提示:“第六百三十一章·各有应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