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网络游戏>罗马全面战争之帝国崛起>“第五百三十七章·高卢战士”

变体:有七个原因决定了所有人类的行动:机遇、本性、强迫、习惯、理性、激情和yù_wàng。

——亚里士多德(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法里乌斯的第四军团主力和朱利尔斯的第九军团主力,根本就无法阻挡配合严密、攻势强劲的日耳曼长枪兵的推进;而克莱德的第八军团主力又在与美因茨部落的贵族骑兵进行着激烈的厮杀。

虽然美因茨部落的贵族骑兵死伤惨重,但是日耳曼人强悍无畏的品质还是被这些贵族骑兵们发挥的淋漓尽致;无论付出了怎样惨重的伤亡,他们依旧还在保持着自己冲锋的姿态,战斗依旧还是在激烈的焦灼中,第八军团要想一时半会儿之间完成对这些骑兵的歼灭并非易事。

在尤利乌斯家族经历过的战争中,每场战斗胜负的关键都在于尤利乌斯家族的军队能否尽快击溃敌军;截至目前为止,尤利乌斯家族甚至还没有打过一场不死不休的战斗。

而日耳曼蛮族人的不屈不挠和宁死不屈确实是极大的震惊了尤利乌斯家族的将士们,就是弗拉维斯本人也不理解那些伤亡过半的敌人为什么还在死战不退,难道他们真的不怕全军覆没吗?

日耳曼蛮族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侵略者的反击,超乎了弗拉维斯的想象,也令弗拉维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第八军团已经陷入了与敌军骑兵部队的厮杀中,根本无法抽身支援第四军团和第九军团的主力大军,而这两个军团组成的主力大军却又在敌军的攻击下步步后退。

此时,弗拉维斯手中还拥有的激动力量也就两千轻装步兵和两千弓箭手了,就算是加上弗拉维斯本人的五百亲卫,那也不过只有四千五百人罢了;连那么多重装步兵都无法对抗的敌人,难道弗拉维斯还能指望那两千名轻装步兵能够发挥什么特殊的作用吗?

不过,弓箭手却是可以对配合严密的长枪兵方阵造成足够的威胁,但前提是己方的弓箭手数量要充足,且有可以发挥的机会;弗拉维斯为了挽回战局,只能无奈的投入两千弓箭手加入战斗力,至于那两千轻装步兵则是负责保护两千弓箭手向前进军。

毕竟美因茨部落可也拥有着两千名弓箭手,而且战斗力远胜于尤利乌斯家族的弓箭手;弗拉维斯总要为自己的弓箭手配属一些肉盾吧,否则一旦己方的箭雨吸引来了敌人的箭雨,那这两千弓箭手不就会很快损失殆尽了吗?

四千辅助军团的将士们被弗拉维斯派出去以后,弗拉维斯手中再也没有增援的部队了,而欧多瓦卡的手里还有着五千人左右的后备军没有投入战斗;也就是说,两万人的美因茨部落大军在于三个尤利乌斯家族军团的战斗中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和优势地位。

不得不承认,日耳曼蛮族战士的战斗力确实让弗拉维斯很是惊讶,也让弗拉维斯的心里对接下来的战局充满了担忧的心情;更为让弗拉维斯无奈的还是眼前的战局,如果己方的三个军团都无法获得战斗的胜利,那么尤利乌斯家族拿什么来征服美因茨部落的阿格里狄古马特地区呢?

整个尤利乌斯家族的军团也不过只有九个而已,本土留守了三个军团,凯撒带走了三个军团,弗拉维斯手中的这三个军团已经是尤利乌斯家族唯一的力量了;这样的实力都无法击败美因茨部落大军的话,弗拉维斯一时半会儿之间根本就没有办法增强自己手中的力量了。

卡拉贝斯的麾下固然有五个军团的兵力,即便是弗拉维斯已经得知卡拉贝斯率军击败了高卢蛮族里蒙部落的大军,并顺利的征服了由里蒙部落掌控的阿奎塔尼地区;甚至,卡拉贝斯组建第六军团的事情,弗拉维斯也得到了详细的汇报。

问题的关键在于,卡拉贝斯的大军是尤利乌斯家族用于征服高卢蛮族的,这是在尤利乌斯家族战略上并不低于征服日耳曼蛮族的重要战略目的,也是弗拉维斯不可能半途而废的征服计划。

抽调卡拉贝斯麾下的军队增援己方大军,在弗拉维斯看来根本就是自己不可能采取的策略;无论怎么样,弗拉维斯都不可能耽误卡拉贝斯征服高卢蛮族的战争,更为重要的是,弗拉维斯并不信任高卢蛮族的战斗力。

在弗拉维斯的眼中,高卢蛮族的战斗力与武器装备精良的尤利乌斯家族军团比起来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军队;弗拉维斯之所以任由卡拉贝斯使用高卢蛮族军队去征服其他的高卢蛮族部落,只是为了降低尤利乌斯家族的战争成本而已。

毕竟尤利乌斯家族的罗马人口是有限的,而这些值得信任的罗马人口才是为尤利乌斯家族提供大量重装步兵的兵源;在这方面,弗拉维斯的思维还是非常传统的,他只相信罗马人。

克莱德的第八军团得以组建的根本原因,不过是弗拉维斯不愿意尤利乌斯家族的军队付出更为惨重的伤亡代价去征服诺里库姆地区而已;再加上尤利乌斯家族治下有限的罗马人口并不能一直提供足够多的兵员,弗拉维斯才尝试性的开始使用蛮族人充当尤利乌斯家族的正规军团。

在此之前,那些被招募的高卢蛮族战士都成为了尤利乌斯家族辅助军团的将士,根本不可能进入尤利乌斯家族的主战军团之中;现在,弗拉维斯也算是有点追悔莫及了。

要是弗拉维斯能够信任高卢蛮族的战斗力的话,并对纳入尤利乌斯家族统治下的高卢人有足够的信任的话


状态提示:“第五百三十七章·高卢战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