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网络游戏>罗马全面战争之帝国崛起>“第二百零八章·山地军团”

人们牺牲了闲暇才得富裕,当富裕带来惟一令人满意的自由的时候,我们为了富裕又不得不牺牲闲暇,这种富裕对我有什么意义呢?没有精神活动的闲暇是一种死,等于人们活着就被埋葬。

——塞内加(古罗马时代著名斯多亚学派哲学家)

不管弗拉维斯的心里究竟有多少打算,也不论盖勒里乌斯有着怎样的坚定信念;此时的战争主角却是毋庸置疑的。卡拉贝斯在明确接受了弗拉维斯的任命以后,就开始着手准备即将到来的战争了;虽然卡拉贝斯觉得战争不一定会进行,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要备战的。

卡拉贝斯麾下的第一卡拉贝斯军团是由卡拉贝斯亲自指挥的精锐之师,但是其麾下的三千重装步兵和四千轻装步兵并不参与此战;因为盖勒里乌斯的惨败再一次证明了重装步兵不适合山地作战,而那些轻装步兵也是使用青年军武器装备的准重装步兵,也不适合山地作战。

也就是说,整个第一卡拉贝斯军团的一万大军中只有三千森林猎手可以出战;比第一卡拉贝斯军团更加不适合出战的还有第三山内高卢骑兵军团。这个由卡拉贝斯心腹伊丹统帅的骑兵军团,拥有着五千精锐骑兵和两千普通骑兵的强大军队;却都是不适合山地作战的骑兵,无法参战。

唯一能够全员出动的便是卡多拉杜的第二雷古利亚军团了,而且经过了尤利乌斯家族和卡拉贝斯的强化;第二雷古利亚军团的七千高卢战士都已经使用相对于寻常蛮族来说非常优秀的武器装备了。军团中的四千普通战士都已经达到了普通高卢武士的战斗力,剩下的三千精锐更是可以与高卢精锐武士一较长短的存在。

这四千高卢武士和三千高卢精锐武士以及三千森林猎手,就是卡拉贝斯出动的所有兵力了;将领方面卡拉贝斯则带上了卡多拉杜和福尔库斯,其他将领则率领各自的军队留守军营。不过,这也是在确定必须使用战争手段以后才会发布的命令;现在大军还在按部就班的训练呢。

唯一与平时不同的就是,这一万人开始被集中起来训练,以磨合他们的配合作战;而卡拉贝斯则是开始尝试与阿尔卑斯蛮族的首领联系了。根据派出去的斥候汇报,阿尔卑斯山脉内部的地形错综复杂,而且常年被积雪覆盖。想要完全查探清楚几乎不可能。

大量被积雪掩饰起来的陷阱让最少三分之一的斥候没有回的了军营,剩下的三分之二斥候中,也仅有不到数人走到了盖勒里乌斯大军被埋伏的地方;如果说这些都是让卡拉贝斯心存疑虑的地方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情报就是让卡拉贝斯松了一口气的好消息了。

根据走到雪崩地区的斥候观察。整个雪崩地区除了被掩埋起来的不到数百具尸体罗马重装步兵尸体,再也没有发现其他的尸体;就算是这数百具尸体,也是武器装备齐全、衣裳整齐的被埋葬好了。这也就是意味着,剩下的那一万五千重装步兵很有可能根本没有被杀死,而是被蛮族救了。

这个猜测虽然显得很荒谬。但卡拉贝斯却是觉得极为有可能;如果阿尔卑斯蛮族真的打算与尤利乌斯家族死磕到底,他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将这一万五千大军救出来带回去,最直接简便的方法就是在雪崩地区看着这些重装步兵被雪覆盖,或是被捂死或是被冻死。

身穿重型装备的重装步兵们根本就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从雪中爬出来,这样的话,斥候们看到的就应该是尸横遍野的雪崩地区;而不是仅有数百具尸体的雪崩地区。而之所以会有数百具尸体被集体埋在雪崩地区,卡拉贝斯料想可能是有数百人极为不幸的直接就死在了雪崩下。

这样的发现也从侧面证明了卡拉贝斯的另外一个猜测,那就是阿尔卑斯蛮族之所以与尤利乌斯家族为敌,并不是为了争强好胜和嗜血好斗,而是为了艰难的生存下去。这样。也就可以解释他们为什么费尽心机的引发雪崩击败罗马军队,又吃力不讨好的将这一万五千重装步兵拯救出来。

想明白一切的卡拉贝斯就知道自己和平征服阿尔卑斯蛮族的计划极有可能顺利实施了,但是,为了避免阿尔卑斯蛮族狮子大开口,一定的压力还是要给予他们的。于是,卡拉贝斯就命令自己麾下的一万精锐步兵取消今天的训练好好休息,明天一早出军阿尔卑斯蛮族!

距离盖勒里乌斯出征阿尔卑斯蛮族五天之后,阿尔卑斯山脉脚下再一次军旗招展、军号震天;只不过主角却是从尤利乌斯家族的盖勒里乌斯和三万尤利乌斯家族大军变成了卡拉贝斯和其麾下的一万轻装步兵。

虽然从规模和表面上来看,上一次的三个尤利乌斯军团更加威武霸气;但是,这次的一万大军却更加具有战斗力。如果双方的距离足够远的话。仅凭福尔库斯指挥的三千森林猎手就可以正面消灭一个完整的罗马重装军团;这就是卡拉贝斯最大的底气!

卡拉贝斯就这样带着自己的一万大军缓缓沿着盖勒里乌斯走过的路线进入阿尔卑斯山脉内部了;这样的举动自然是不可能瞒得过阿尔卑斯蛮族的探子的,他们很快就将卡拉贝斯军队的再一次入侵禀报给了布里戈和马格洛。

其实,自从上一次利用雪崩消灭盖勒里乌斯的大军以后,布里戈和马格洛就准备顺从神的旨意与罗马人谈判的;但神侍的死亡却是将此事拖延了下来。结果。神侍的葬礼刚刚举行完毕,罗马人的大军


状态提示:“第二百零八章·山地军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