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网络游戏>罗马全面战争之帝国崛起>“第一百二十四章·准备出发”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

——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

当然,此时奥斯卡想的可不是奥古斯都家族在撒丁岛囤积的那一点点老式军团武器装备;而是惦记上了罗马共和国库存的那足够十万大军使用的武器装备。在实行新的马略军事改革之后,所有的军团使用的都是重新打造的新式武器装备;老式武器装备都放在仓库里还没有动用呢。

本来元老院是决定将这些武器装备中的金属装备全部熔炼的,但因为时间紧迫以及共和国的财大气粗;所以熔炼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开始,所有的武器装备工厂就加班加点的打造新式武器装备去了。毕竟现在时间紧急,共和国的元老们也不愿意将大把时间浪费在熔炼上;有这个闲工夫还不如多打造一点新式武器装备呢。

反正这些东西放在仓库里也是白白浪费了,还不如全部交给奥古斯都家族好好利用呢;这就是奥斯卡的真实想法。而且,有了这批武器装备;以后奥古斯都家族的正规军团都使用统一的新式军团制式装备,负责行省和县的守卫军队就可以使用那些老式武器装备中的优质装备了,剩余的还可以成为奥古斯都家族与别人交易的资本。

可惜现在已经是深夜了,不然奥斯卡就直接去马尔库斯的府邸找马尔库斯商量去了;马尔库斯是共和国名义上的最高官员,是独一无二的执政官。这一点小事情对于共和国来说根本不算大事,只要马尔库斯点头就行了。况且,以奥古斯都家族和马克森提乌斯家族现在的关系;谁又敢不同意这件事呢?

不要以为十万人的武器装备对于罗马共和国来说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财富;罗马共和国一千多年的底蕴和富裕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从组建十二个新军团以来,时间不过才一个月;整整十五个军团,十万大军所需的全部新式武器装备已经打造完毕了,这才是属于罗马共和国的真正实力!

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但真的遇到危急情况之后,罗马共和国爆发出来的强大潜力绝对可以让所有人瞠目结舌。这就好比二战之前的美国一样。他们占据世界工业第一名已经几十年了,但从来没有人觉得美国有多强大;直到日本人给了美国一巴掌,然后日本人就在美国的航母海、坦克海面前彻底跪了,这就是战争潜力。

毋庸置疑。罗马共和国的战争潜力非常惊人;至少在这个世界中,除了埃及人可以和罗马人掰掰腕子之外,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拥有罗马人这样的战争潜力。在冷兵器时代造成这种强大的战争潜力的原因只有两个:第一,国家的富裕程度;第二,国家的人口数量。

其中人口数量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武器不会有代差,记住优劣和代差是两个概念;优劣的意思是双方都是使用铁制兵器,不过你的武器更加锋利。代差的意思则是双方已经有了时代的差异,比如土著人的木质武器和文明国家的铁制武器;这两者之间就是代差了。

而且,双方将领不会有天壤之别,汉尼拔这样的将领毕竟是极其罕见的;一般正规军队的士兵(非民兵农夫)素质再强要一对三以上也是极其困难的。除了利用地形优势等,最直接最好用的优势条件就是增加兵力对比;造成己方多对一的优势。这还只是人口多在直接军事力量上的体现;在其他方面就更不用说了。

一个国家人口数量众多,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比其他国家拥有更多的兵源、更多的工匠、更多的农民、更多的商人、更多的人才;而这些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工匠农民们就可以为国家制造更多的物品,种植更多的粮食。总之,在冷兵器时代人口多基本就是无敌;虽然有例外。但只要自己不作死就基本不会死。

这其实就是奥斯卡为什么要模仿秦国商鞅改革并建立军校的原因,奥斯卡认为冷兵器时代的军队组织和战术指导并没有一套严格的制度。现代军队的军官是受过严格的院校教育的,一支部队面临的绝大多数问题都会在教科书中提到;所以任何军官都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程式化地指挥部队,现代军队就是精密的机器,零件不需要很好,只要符合标准就可以了。

但在冷兵器时代,一支部队所面临的问题都需要靠指挥官的智慧和经验决定;但不是每个指挥官都有高超的智商和充足的经验。在同一种情况下,两个不同指挥官可能作出截然相反的决断;名将的作用正在于此,他们受过更好的教育,有更丰富的经验。能够迅速地作出正确反应。

甚至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越是组织严密,制度规范的军队。就越是不需要勇猛的将领:在中国,战国七雄的混战中很少出现高级将领身先士卒的情况;倒是秦末农民起义如火如荼的时候和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时候,义军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猛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组织严密的正规军对将领的依赖远小于一盘散沙的起义军。在罗马,三次布匿战争时期经常出现某个军团军团长英勇战死的战报;这其中就包括了奥斯卡的父亲以及上次利利俾战役中阵亡的大批高级将领。而一旦奥斯卡的一系列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军校计划成功实施以后,除非全军覆没;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四章·准备出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