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等人整大眼儿瞪小眼儿的互相望着,眼下的形势让他们一筹莫展。
从邯郸方向传来的消息显示,北方六国后裔所建立的联军因为赵王歇的败亡和项羽、宋义的内哄而一蹶不振。现在住在盱台的楚怀王也没工夫管他们,正在和项羽周旋。
天下反秦的烽火刚刚燃起,却因为秦二世的一系列政策而改变。刘邦刚刚燃起的一点儿争雄天下的心思,就这样胎死腹中。
相比于刘邦、张良,萧何、曹参和陈平就安稳许多。当初在沛县造反的时候,萧何就很有先见之明的把刘邦推上了风口浪尖,他们不过是跟着干事儿的。一旦东窗事发,最倒霉的就是刘邦,他们不过从犯。
看现在秦二世首恶不赦、余者不究的政策,他们混好了还能弄个小官儿当当,祖坟冒青烟的话,锦衣玉食也不是问题。
那个邯郸城冒出的韩信,他们在盱台楚军大营之中也见过一次,不过是个资质平庸的军士。没想到投降大秦之后竟然一路飙升,从一个死囚变作了三军统帅。就是这个小人物带领着大秦军队直接把六国联军牵扯的土崩瓦解。
萧何等人盘算着,凭借自己的才学,似乎到哪里都没问题,只是苦了自己这个发小儿刘邦!
退兵的心,他们都有了。这些人都是才智高绝之人,明白眼下的形式已经无力回天。撤退是必然的选择,只是武关城的守将李元如狼一般,一刻也不放松,不给他们撤退的机会。
如今竟然有大秦使者到来。当军士禀报的时候,第一个动容的是张良。
这个秦汉时期谋士之中的翘楚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一种可能性——秦二世要收降刘邦等人。
在张良看来,刘邦和萧何等人都曾是大秦最底层的小吏,一旦秦皇厚恩收降,不是没有放下武器的可能。自己和他们不一样,他是旧韩国的勋贵世家,和大秦可以说有世仇。这种处境下,一个处理不好,就会身陷险境。
“请秦使进来。”刘邦吩咐一声,传报的军士立刻退出。
不过片刻,秦使就随着引领之人进入刘邦大帐。这个秦使是军中的一个文书官,胆子极大,这才被李元选中给刘邦送信。
当他进入大帐之中的一瞬间,就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
在这大帐之中竟然聚集了十几个文官武将,看他们强作欢笑的样子,就知道他们这些日子被自家将军逼的有多苦。此情此景,这文书官更是底气充足,本来就挺的笔直的腰杆硬是再挺了挺。
“我代表大秦将军李元,特来给刘邦下书,尔等可商议之后再做定夺。”说话间一翻手拿出了一封书信。用上好的纸张包裹,蜡油封印。封面上写着‘沛公刘邦亲启’。
秦使高傲,原本让这些人不爽。樊哙等武将甚至忍不住手往刀柄上摸,想就地砍了这个大秦的使者。
只有萧何和张良眼尖,看到‘沛公’二字心中各有所属。
“上面书沛公,说明秦将李元对将军还没有到翻脸无情的地步,事情或许有转机。”萧何附耳刘邦,轻声说道。
张良却在心中画魂,封面上的称谓已经看出秦军有示好之意,不知是真的要示好还是两军交战诡诈伎俩。张良希望是后者,这样他还有活动的余地,否则就要考虑自己的打算了。
“我家将军说了,信送到即可,若无它事,某就返回了。”说着拱手一拜,转身就走。
刘邦等人不想节外生枝,立刻让接他进来的军兵送秦使离开。
这武关的文书官,大秦的使者出了刘邦大营,跳上马背一溜烟跑到武关之下,额头上的汗才下来。说是胆子大,谁不怕死?刚刚那帮氓流被李元逼迫的眼睛都绿了,能活着回来也算是祖上积德。
大营之中,刘邦亲手打开那封写着沛公刘邦亲启的书信,先扫了一眼署名。不料这一眼下去,竟然双手抖动,脸上甚至都泛起了潮红。
萧何等人纷纷诧异,刘邦平日里行为松散,没有什么值得他敬畏,如今看到一封大秦的书信,怎么会有如此变化。
刘邦把书信一个字不落的读完,这才把书信递给萧何。萧何一字不落的看完,看到署名的时候,也微微一抖手,但是之前有了心理准备,没有太大变化,而是淡定的把书信折叠上说道:“没想到秦皇竟然亲笔写这封劝降信。其间言辞诚恳,臣看不似作伪。”
萧何说的淡定,众人可淡定不了。谁也没想到这封信的落款是‘大秦二世皇帝嬴胡亥手书’。顿时议论纷纷。
只有张良在一边默然不语,一种不好的预感渐渐的落在了他的心头。
“这位大秦皇帝在信中重申了一下首恶不赦、余者不究的规定。并且特别指出,沛公刘邦不算首恶,当时落草,是有原因。刘邦以下者,若愿意投降大秦,概不追究。并且各有官职土地封赏。信中还特意提了那位在邯郸建立大功业的韩信为证,诸位觉得怎么样?”萧何说完又把胡亥的书信捡着重点读了一遍。
在帐篷之中的诸位文臣武将多数都是跟着刘邦从沛县杀出来的老人,出身多是农民屠户之流,原本也没甚大志,不过是被当地县吏欺压过分,揭竿而起。如今逆境之中,意气消沉,胡亥这封信成了他们被压抑爆发之前的最好转折点。
所有人都在绝望的背水一战之中看到了希望。
一旦人有了希望,就不会做偏激的事儿,走偏颇的路。刚刚还是苦大仇深的脸如今已经有几位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