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青春校园>清云>第二百三十三章 决战前夕

驻守谷口的吉上少佐令人传来消息,在潼关谷道外出现了一支数量不明的华浙国大军。初略估计,对方人数至少在四万以上。但是,可怕的是,对方军中骑兵人数就足足占据了一半左右。

不用想,板垣也清楚,这支骤然出现的人马,定然就是此前被华浙国派往支援锡安国的大军了。按照板垣先前的规划,他挥军奇袭潼关,迅速拿下潼关之后。接下来,完全可以在远在祁闾国内的这路华浙国大军,接到消息回援之前,先一步攻占下长安城的。可是,板垣没有想到,潼关的险固远远超出了他的预计。而在这潼关下足足耗费了的十三天时间,自是足够远在祁闾国的华浙国大军赶回华浙国境内了。

至于吉上少佐传来的消息显示,那支人马人数不多,只在四万余众。虽说,在锡安国一战中,诸国联军遭受重创,损失过半。但板垣可不会无知的认为,华浙国那数十万大军,就只剩下了眼下这区区四五万人了。而从对方军中拥有一半骑兵的配置来看,板垣很快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支骤然出现的大军,极有可能,是华浙国回援大军的先锋部队。而眼下,他们的主力大军,则是正在赶往此地的路上。

骑兵的可怕,板垣自然不会不清楚。先不说,眼下他手中的狗日军将士,已是仅仅只剩下了不足三万人。即使是在先前全盛时期,保持着五万大军数目时。他也不敢用这五万狗日军,在野外直面对方两万骑兵的冲锋啊。至于剩下的十几万海上国降军,则是直接被板垣忽视了。那些废物乌合之众,哪怕是有十几万之众,可是在华浙国两万骑兵面前,也只能是沦为对方屠杀的绵羊。要想指望着他们去抵挡那两万骑兵,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了。在经历了攻打潼关一战之后,板垣已是彻底的对那些中看不中用的海上国将士们死心了。

板垣清楚,眼下那支敌军,之所以没有即刻对自己驻扎在谷道口的那三万人马发起进攻。从而夺下谷口的控制权,随后用石块树木封堵住谷口出路,从而将自己的这十几万大军困死在这处谷道之内。对方不这么做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的虚实,心存忌惮之故。

由于自己先前的一番布置,使得华浙国上下,皆是把此番入境的三十万大军,当成了是他们狗日族的军队。因此,在这个虚假的情报面前,对方自然不敢轻举妄动。而从对方仅仅派出这四万余人马,其中包括一半骑兵的情况来看。对方主将,必是先派这一路人马,前来缓解潼关战事,吸引自己的注意。而对方的主帅,则是领军在赶往此地的路上。

若是等到对方的大军到达,若是对方的主帅下令强攻谷道口的驻军,意图夺取这处谷道出口的控制权。届时,自己前不能攻下潼关,后方的退路又被对方封堵的话。那么他板垣征狗郎以及手下这十几万大军,就会被彻底困死在这处长达数十里的谷道之内。最后无需敌人动手,他们自己都将会活活的被饿死。

神情复杂的凝视了眼前的潼关许久,望着那残破不堪,可以说是千疮百孔的城墙。看着城墙之下,那一片被数万军士的鲜血浸染的泛着诡异妖红的土地。没有人知道,在板垣面沉如水,不起波澜的下达撤军命令时,他内心的情感波动是如何的剧烈。

另一方面,当看到从谷道之内,源源不断开出来的狗日军时。远在十数里之外,紧守宁雨城通往潼关谷口要道正冲的于胥等人,更是大为震惊。大致判断,从谷道之内出来的狗日军,至少在十万之众。这很显然,定是狗日军的主力无疑了。虽然这种情况,早在出征之前,卫清云就已是有所预料。但,预料之中,正在攻打潼关的板垣征狗郎。派遣大军主力,前来对付他们这支只有五万人马的偏师,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实在是很低的。在卫清云看来,板垣最有可能做的,还是从攻打潼关的大军之中,抽调其中一小部分,用来应对于胥所部的袭扰,确保他们后方粮道的通畅。

面对这么一种情况,于胥秦通等人的看法无疑是一致的。那就是撤退这唯一的选择了。若是对方人数只在数万上下,那么凭借对方全是步卒,而自己这边拥有两万六千余骑兵的优势。那样的话,尚且可以一战。可是,眼下对面的狗日军,从谷道内出来的,再加上原先就在谷道口外安营驻扎的,汇合起来怕是不下十五万之众。敌我实力太过于悬殊,这仗根本就没法打。

是以,在狗日军进军时。于胥当即就下令全军,朝后避退开去了。不过,到后来,于胥等人也发现了。狗日军并未打算追击他们这五万人马,从狗日军的行军路线分析,它们的目的显然是宁雨城。

就在于胥等人,眼睁睁的看着大队的狗日军,堂而皇之的进入宁雨城的第二天。他们这才收到了卫清云派人快马传递到的消息,信中稍稍提及了那一场的大胜。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卫清云传来的板垣所部的虚实。

得知,那所谓的三十万狗日大军,其实不过是板垣征狗郎的虚张声势瞒天过海之计。实则三十万大军之中,真正的狗日军不过才仅仅五万之数。面对这难以置信胆大妄为的举动,于胥秦通等一众将领们,在大为震撼的同时,却也不得不对那未曾谋面的板垣征狗郎感到一丝的敬佩。不管那板垣是狂妄自大还是纯粹是个疯子,从他这一战取得的战果之上,就足以证明他此番的军事行动的成功了。


状态提示:第二百三十三章 决战前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