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我本三国一路人>卷三 第六十八回 只为油水
来,慕容紫英过去捞油水的骑兵就那么几百,使得能臣氐误认为对方的骑兵数量就这么点,只能打打麻雀战。再加上这座破破烂烂的营寨……反正此刻在能臣氐的眼中,这个营寨里的步卒了不起也就是两千人,加上骑兵最多三千出头。本来就压了一肚子的火,现在见到一个这样的营寨,能臣氐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当然是打了再说!

一声令下,近万的乌丸骑兵开始向道口营寨进行强攻。在他们看来,这样的一座营寨,只消数轮的骑射之后就可以轻易攻下。

当然,他们完全想错了。夷州兵素来都是以步卒为主力,而陆仁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要对辽西下手的打算,所以在军事学院中有专门的对游牧骑兵的战术分析。而慕容紫英和一些相关人员在军事学院中学习了好几年,对这些战术分析早就是烂熟于心,回到辽西之后又仔细的研究过五胡轻骑所擅长的战法并且整训部队,所以早就根据夷州兵的特长,研究出了一整套相关的战术。现在这里的兵虽然不是夷州兵,但在吕玲绮和慕容紫英的安排之下,战术上到差不了太多……说得不客气点,田畴的步兵用的都是夷州的制式装备,兼容性还是可以的。

此刻眼见着乌丸骑兵在越靠越近,吕玲绮猛然一声令下,众多的步卒一齐拉动绳索,接着乌丸骑兵们就惊恐的发现他们的前方不知怎么的突然冒出来了一排又一排的拒马桩。更可气的是这些拒马桩是冒出来一下又倒下去一下,那有如波浪一般的情形,则让众多的乌丸骑兵根本就无所适从。有时候挥刀想砍,拒马桩却会突然沉了下去,乌丸骑兵运起全力挥下的一刀就此落空,那会是何等的难受?

再近一些,乌丸骑兵便惊骇的发觉寨中突然涌出了大批的弓弩手,一拔又一拔的羽箭呈仰射,向他们的头顶铺天盖地的压将下来,不过转瞬之间乌丸骑兵就倒下了一大片。至于回射那还是免了吧,乌丸骑兵的弓箭射程不够。

忽听得隆隆鼓响,营寨两翼又各有千余弓弩手涌出。只是这些步卒的前排基本上都看不到人,因为他们全都隐在高大的栅板之后,栅板上则满是尖刺。乌丸骑兵要是冲上去,毫无疑问的会撞成个满身是孔的筛子。而鼓点一转,这些栅板之后的夷州兵又射出了大量的箭支,如此一来就有三个面在向乌丸骑兵倾泄着箭雨。

冷兵器时代,强力的骑兵无疑是陆地作战中的王牌兵种,但并不代表骑兵就是无敌的兵种。任何时代的任何一个兵种,都会有着其相应的天敌,而冷兵器时代的骑兵怕碰上什么?集团军式的中、远程密集火力就是其中之一。

三国前期,袁绍用密集的弩弓部队击溃了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三国后期,诸葛亮的蜀中弩兵部队使曹魏的骑兵有力难施,甚至都不敢与蜀兵正面交锋。而在日本的战国安土时代,织田信长亲率三千火绳铁炮并配合拦马栅,一举击溃了武田家的过万骑兵……

有点扯远,打住。只说陆仁早在夷州建州之初,考虑到自家人口基数方面的硬伤,实在是拼不起冷兵器时代普遍的人海战术,所以一直都把发展强力的中、远程战术放在首位。如海战与海岸城防,先是配备投石机,后来经过多年的试制之后连火炮都弄了出来;而在陆战方面,钢丝弦加滑轮的连弩,夷州士卒基本上是人手一张,只不过由于兵种上的差异,夷州不同兵种所携带的连弩也会有着大小制式上的差异。

像刀兵、矛兵、盾兵,他们所携带的连弩短小精悍,偏近于小巧的手弩,箭支仅有五个汉寸,每一个箭匣中最多也只能装八支箭,射程也只不过为八十步;正规弩兵所携带的则是标准制式的连弩,箭长一尺五寸,一匣箭容为十五支,射程则为一百五十步。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弩弓,这里就不多提了。

反正真论弩兵之强,夷州兵可为当时的天下之冠。一但全军箭发,远中近的打击面全面覆盖,其密集火力的攻击能力吓都能把人吓死。至于火枪方面就先不说了,还处在实战测试的阶段,而且还不能过早的公开。赵雨这次没过来,就是呆在菊花港写着有关之前火枪兵与手摇式加格林的使用报告。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之处,就是弩兵基本上打出去的就是钱与技术,还有生产力。像三国后期,诸葛亮于射杀张合的那一战击败曹魏十几万大军,所缴获的角弩也才不过三千一百余张,由此可见当时的弩弓生产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弓弩的密集火力战术自然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规模。

但现在陆仁手上的夷州却并非如此。十几年的时间下来,夷州早就形成了半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系统。一间几百人的工弩厂如果全力运作,一天就可以出产上百把的标准制式连弩与数千的箭支,这在当时其他的诸候那里可是做不到的。也正因为如此,陆仁麾下的夷州兵有条件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连续密集火力覆盖。而田畴作为陆仁在北境地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陆仁对田畴的配给也从来就没有小气过。

闲话就扯到这里,只说能臣氐率领近万的乌丸骑兵进逼田畴的营寨,结果却是遭到了田畴这里三千以上连弩的迎击。以一百五十步而论,乌丸骑兵在不受阻碍的前题下要十五秒左右完成这段距离,可是有这十五秒的时间,田畴麾下的这些弩兵至少能射出七箭!就以每人五箭来算,这一百五十步的十五秒,三千弩兵能射出去近两


状态提示:卷三 第六十八回 只为油水--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