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好莱坞六大厂牌之所以被成为“电影制作公司”,他们的主要职能自然就是制作电影,那么收入来源也主要是以电影票房为主;但事实上,电影票房由发行公司、制片公司和电影院线三部分瓜分,制片公司想要依靠票房赚钱,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充分利用手中的版权,创造循环利益、周边利益和衍生利益,这才是制片公司的收入主要来源。
以“蝙蝠侠前传:侠影之谜”为例,这部作品单纯按照票房数据计算,扣除高额成本和宣传费用之后,华纳兄弟的损失约莫在一千五百万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影评人和观众的口碑逆天,亏本就是亏本了,无法赚钱的话,华纳兄弟势必不会批准续集的制作。
但事实上,撇开这部电影对于华纳兄弟重启dc漫画系列的战略意义不说,得益于优秀的口碑,“侠影之谜”在录像带租赁市场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后来发行了dvd,销售量也十分出色,除此之外,电影在电视台、视频网站的回放率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仅仅只是到这个阶段位置,华纳兄弟就已经扭亏为盈了,在这之后,华纳兄弟还可以继续开发套装、玩偶、漫画形象、系列动画等等,利益产业链可以连绵不绝地延伸下去。
英国学者马丁-戴尔(in-dale)在1997年所著的书籍“电影这场游戏”里表示,九十年代之后的美国电影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工业的真正价值已经不再停留于影片本身的票房利润,而在于它为电影公司与其他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多少机会。这些领域包括电视产品、主题公园、日用消费品、音乐原声带、书籍、电脑游戏、互动娱乐等等。所有这些周边利益都降低了成本和风险,从而增加了收入,电影为这个魔术般的王国提供了钥匙。
迪斯尼在这方面拥有先天优势,上世纪八十年代迈克尔-埃斯纳上台之后,之所以能够带领迪斯尼实现逆袭,就是率先在这方面实现了转型,强势崛起,这也使得其他顶级电影制片厂眼红不已。为了获得更多的衍生收入,大型制片公司开始将资金集中到那些奇幻类作品之中,尤其是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标志着电脑特效的成熟,更是为奇幻作品提供了便利条件,华纳兄弟的“哈利-波特”、派拉蒙的“变形金刚”、索尼的“蜘蛛侠”都是如此。
曾经有人好奇过,“神奇四侠”在系列第二部时就已经扑街了,为什么二十世纪福克斯还是孜孜不倦地想要起死回生,原因很简单,这样一个系列作品所承载的不是票房那么简单而已,还有一部作品所衍生的庞大产业链。“蜘蛛侠”系列也是如此,索尼影业手握改编版权,咬紧牙关不愿意松口,先是托比-马奎尔版本,然后是安德鲁-加菲尔德版本,紧接着又开发了汤姆-赫兰德(tond)版本。
实现这一产业链的,就是知识产权。简单直接的解释就是,华纳兄弟手握着“哈利-波特”的产权之后,接下来无论是书籍还是电影,亦或者是电视剧、玩具、游戏等等,衍生品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利益。
这也是将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与其他电影公司区分开来的核心本质。
对于其他电影公司来说,电影是他们最赚钱的手段——又或者说是唯一的手段,无论是制片公司还是发行公司都是如此,一旦票房出现了失败,他们很难找出其他方法来弥补漏洞,减少损失,更为糟糕的是,缺乏足够资金支撑,新项目的投入和开发也自然而然受到影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梦工厂是典型代表,缺乏发行部门的支撑仅仅只是首当其冲的环节而已,知识产权没有能够得到发挥利用才是切断循环链条的罪魁祸首。“怪物史瑞克”系列的票房拉动能力举世无双,即使是皮克斯都难以撼动这套系列作品在观众心中的位置,但梦工厂也没有能够充分发扬光大,将系列作品的周边尽可能地开发出来。
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得出来了,梦工厂拆分之后,梦工厂动画的抢手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即使到了十年之后也是如此。
当然,换一个角度来说,不是梦工厂不想开发,而是开发周边产业链需要的资金投入太过庞大,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开发。
撇开主题公园这个大项目不说,周边产业链就意味着和不同领域的合作,电视台、唱片公司、玩偶开发商、游戏开发商、出版商等等,第一,这需要一个强大的专业部门来运作,不同领域的谈判都将面临不同的挑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加入;第二,每一个领域都在收获支出之前,都需要大量投入资金进行前期开发制作,更不要说上市之前还需要宣传运作。这些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第三,他们还需要一个丰富的知识产权库,简单来说就是有足够多的素材来开发制作,这也是漫画改编电影后来得到如此重视的重要原因。
迪斯尼之所以能够在这方面强势领跑六大电影制片厂,就是因为底蕴,以动画片起家的他们,早在八十年代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周边产业链,他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持优势,不断开发、挖掘、创新,继续领跑。后来,迪斯尼的收购选择也可以看出罗伯特-艾格延续了这一思路:皮克斯的动画片,漫威的漫画人物,卢卡斯影业的星球大战系列……
对于大部分电影公司来说——更为准确来说,对于六大制片厂之外的其他电影公司来说,他们往往不具备挖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