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青春校园>中华古代名人录>名媛篇之帝喾妻姜嫄
弟村也纷纷添彩,据说最热闹的时候庙会上会聚集十几个村庄的百姓。

岐山周公庙位于岐山县城西北15里处,其地古称“卷阿”,周公庙和姜嫄殿、后稷殿连成一体,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到十三举行庙会,其核心内容就是祈子。新中国成立前,每到庙会期间,附近求子的妇女来到殿中,跪在姜嫄像前默诵祈子之愿,然后讨得童鞋一只,泥塑童子一个。归家途中,求子妇女不得与他人说话,否则所求得的子嗣就会跑到别人家里去。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一些旧有风俗已被废除,但庙会期间到姜嫄殿祭拜,表达对姻缘和家人平安的美好祝愿仍然是关中妇女的一大乐事。

6相关传说

厥初生民

姜嫄生活的年代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末期,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大自然,对于许多不理解的现象都赋予神奇的传说。而且奴隶社会即将崩溃,氏族林立、斗争激烈、社会动荡不安。据史书载:姜嫄为有邰氏女,有邰氏属炎帝姜姓部族的一个支派。其所以姓姜,是因为该族以羊为图腾,即族徽的形象为羊,而且以女人养羊为姓志,以羊大为美,“斄”(邰)字的字面含义也是硬而弯曲的羊毛。总而言之,当时姜姓部族畜牧业很发达,到神农氏时就“砍木为耜,柔木为耜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随着农业的发展,姜姓部族人口增加很快,地盘越来越大,其中一支也就是有邰氏,沿着渭水向东发展,刚好与黄帝姬姓部族相遇,在漆水一带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世代通婚,产生了新的一代民众,使母系氏族会彻底崩溃,父系氏族社会逐步确立。这一划时代的功绩正是姜嫄所为,因此后人都尊称她为“圣母”。

姜嫄为帝喾元妃。据史书记载,帝喾是黄帝曾孙,为“五帝”之第三。“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但是和炎帝部族相比,黄帝部落农业相对落后。姜嫄曾劝帝喾学习有邰氏部族先进的农业技术,改变“迁徙往来无常处”的现象,遭到拒绝。当他说服不了丈夫时,就自己干,她每天到田野去教百姓识别谷物及栽培技术,使百姓从中受益,而逐渐扩大影响,改变原来的生活习俗及生产方式。她整天忙于耕作之中,把帝喾另娶有娀氏女儿简狄为妃,她备受冷落的事完全抛于脑后。

有一天,她出外于原野之上,偶见有一巨人足迹,甚觉好奇,便用自己的脚印踩着这一足迹往前挪,当踩到拇指的地方时,忽然感到一股暖流汇入身上,回家后不久便身怀有孕,到时生了个男孩子,姜嫄认为是不祥之物,便把这个孩子抛在狭隘的巷道上,让牛羊踩死,没想到牛羊竟然避而不踩,还给奶吃;她又叫人把这个孩子抛到荒山丛林之中,有谁知刚碰上许多人来林中伐木,把孩子又收养了起来;她知道这个情况后又派人把孩子要来扔在了冰河之上,让其冻饿身亡,不曾想奇迹却又发生了,只见一大群飞鸟有的卧在这个孩子身下,托着他身不着冰,有的展翅盖在其身上遮挡着风寒,有的叨来水果让其充饥。

姜嫄得知后,认为这个孩子是天上神仙下凡,遂收养了他,由于抛弃了三次,因此为其取名“弃”。弃在母亲的熏陶下,自幼就喜欢种庄稼,而且又肯吃苦、好钻研,亲尝各种谷物种子,并不断总结栽培技术,从选种、播种、灭草、灌溉、收获等,他都掌握得非常熟练,凡是经他指导或耕作的土地,作务的庄稼,如《诗经·生民》篇描述的:“实方实苞”、“实种实裒”“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粟”。并发现了“一桴二米”的优良品种,培植出“黍(黄米)、稷(高粱)、麦、菽(豆)、“稻”五谷良种。由于他指导群众种庄稼功勋卓著,被尧帝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尧帝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其他各部族看到姬姓部族日益强大,就争先仿效,使人类从游猎走向农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俗,社会向前大大地跨越了一步,领先世界一千多年。真可谓功盖当世,德配天地。这些都是与姜嫄的劳苦是分不开的,正如《诗经》所咏:“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远志情缘

人们为了记住姜嫄的功德,还流传着一段姜嫄圣母与“远志”的故事。

在人们治病服用的中药中有一味药名叫“远志”,原来叫做“嫄志”,传说唐尧虞舜之际,天下洪水横流、民不聊生,《史记》载:尧帝命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尧帝乃求人,更得舜……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年后稷随大禹去全国各地治水多年不归的情形,后稷远去的时间过长,姜嫄十分思念,每天出门站在高处远望,天天盼望着儿子早日归来。

终于有一天,儿子划着木筏回来了,母子相见,悲喜交集,激动的话儿不知从何说起。当母子在家坐定时,姜嫄仔细端详着儿子,才发现他双眼红肿、发亮,身上烂疮往外流着黄水,面容憔悴、疲惫不堪。姜嫄见状,十分心疼,立即想方设法给儿子治病,四处求医、求神,多方施治,总不见轻。正在无奈之际,忽然想起:有一年


状态提示:名媛篇之帝喾妻姜嫄--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