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穿越重生>浴火重生西路军>第六百六十七章 麦克马洪线

不要说蒋先生听闻麦克马洪线后义愤填膺,就是陈布雷、林蔚也是万分震惊,他们相信陈海松不会拿这么大的事造谣生事,以他的广阔消息渠道和出访欧洲的便利,获得真相是完全可能的,那么这就是一个严重的国际事件,九万平方公里凭空消失对一个国家就是灾难。

陈海松看到了他们的震惊,心里叹了口气,这就是国民政府,一切都等着最高领袖的指示,缺乏明确的施政纲领和严谨的政务要求,人满为患、人浮于事却无人坚守本则料理政务,更不肯深入实际体察下情,面对棘手问题推诿扯皮不愿担当,涉外争端更是争相回避。

唉,可怜的委员长!坐在这个位置上也真是不容易,四面都是火没人替他灭。可这烧的不仅仅是党国的统治地位更是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烧下去的结果就是前世里的屈辱、尴尬、历史后遗症。还是我来做吧,谁让自己是一个穿越者呢?谁又有自己的切身感受呢?

“委座,其实这条人为编造的侵略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政府过去重内轻外的边疆政策,它及时地敲响了警钟,现在需要政府做的不再是抗议、交涉,而是实实在在的确认边界。

长期以来,国家对边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边境的认定简单、模糊,许多地方明明是我国国民在生活,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却没有正式的边界协议、正式的界桩、界碑来固定,让殖民主义者有机可乘,在前藏、后藏、缅甸地区都存在这个问题,需要改变。”

比较冷静的陈布雷希望掌握更多的细节,问道:“海松,你调查的情况是怎样的?”

“先生应当知道,早在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10月。英国在印度西姆拉主持了中国北洋政府、西藏噶厦政权和英属印度的三方会谈。当时的英国谈判代表叫麦克马洪,他支持噶厦政权获得更多的地方自治权,中国只保留象征性的宗主国地位而不再享有西藏的主权。提出由英国主管西藏内政,无异于妄图把西藏置于英国统治之下。而中央代表陈贻范断然拒绝。坚持领土主权完整之外还要求享有驻军权、外交权、司法权,谈了大半年不欢而散。

卑职感觉民国以来袁世凯当政时期的北洋政府在强大北洋军的支撑下是对外交往中最积极主动、最有进取心、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上态度最强硬的时期,在他主导下西藏、蒙古的独立倾向均被粉碎,并采取了加强边疆地区主权认定、驻军、行政干预等有效手段。

可惜袁世凯走上了君主立宪的复辟之路,自己在万民唾骂中郁郁而死,北洋集团也分崩离析,自此以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势军力越来越弱,历届政府也失去了维护本国利益对外强硬的信心,面对列强的侵犯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选择忍让、退缩,息事宁人委曲求全。殊不知除了助长殖民主义者侵略的气焰我们失去的是领土、主权和民族的抗争精神。

如果没有两年的顽强抗战的卑职的欧美之行也无法收获到尊重和支持,可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不论穷富不论大小决定一个国家的地位的是实力和勇气,没有实力可以创造,有勇气就会让人望而生畏不敢轻易招惹,而失去了勇气即便是有实力也无法阻挡列强的垂涎。

当今世界旧有的国际秩序正在被打破。新的力量格局将在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中重新划定,对于古老的中国既是严峻的考验更是走向民族复兴的机遇,卑职早在抗战前庐山会晤时就提出以坚定的态度、强大的武力证明我们的实力,独自打败了日本,以强国的身份赢得与列强周旋的平等地位。再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主动布局积极争取边疆稳固、收回被霸占的领土、领海,彻底废除殖民主义强加给我们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收回海关等国家主权。

卑职这两年北上南下东奔西走,编练部队、发展经济、创办工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中国有实力去实现这一理想,不要因为自己的懈怠、愚蠢、漫不经心而错过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卑职也希望国府上下也要树立起这样的理想和信心,以更加敏锐的眼光去寻找发展中国振兴民族的各种机会,以更加自信的态度粉碎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侵略图谋。”

蒋先生听着这个晚生后辈在那里追昔抚今,感觉得到陈海松已经不是庐山会晤时的那个充满激情的热血青年,思考问题完全进入了上位者的理性、冷静、睿智、高深境界,与自己的交流也明显感觉到他高人一等的独立见解,与其说是建议不如说是对等关系下的磋商。

这种感觉只有在和周恩来交谈时才有,现在又增加了一个,而且更加强势、没有遮遮掩掩、更加直截了当、咄咄逼人,让久居高位、自我评价较高的他很不舒服。尤其是陈海松赞颂袁世凯无形中就是在否定孙先生和自己在对日、对西方态度上的软弱,让他脸色阴郁。

陈布雷何尝不想让中华民族堂堂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可他历经辛亥以来的民主革命历程早已在一次次的交涉失败、国家退让的打击下有些麻木了,力有不逮何谈强硬呀!

不过他理解陈海松的思路,就是要利用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一面加紧发展本国经济、军事实力,一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重视边疆地区中央权威的树立、军队的入驻,努力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不再受侵犯,这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应该同时起步相互激励促进的重大事业。

话说的


状态提示:第六百六十七章 麦克马洪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