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过去了,白天降临,但是白天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日军再晚上设法弄走了堵住城门的一系列杂物,他们的大部队和重型武器终于推进城里了,不过对于**来说,比较恐怖的可能是那开进城里的十几辆日军的坦克,还有被推进城里来的那些日军大口径火炮,这些家伙终于从后方赶到了。

“这就是鬼子的豆战车?”几名躲在不远处的伞兵小声的说道,他们在这里呆了两天了,躲在一栋民宅被打掉了半边的民宅里,这里可以从一个角度看到南京城门口,而眼下,正好给这几位看到了鬼子大摇大摆的把他们的坦克开了进来,本着鬼子的武器都是渣渣的心态,这两名伞兵并没有把鬼子的坦克太放在心上,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他们上报的情报中,日军坦克进城,型号94式轻战车,数量十余辆的消息给198师的指挥部带来了多大的麻烦,诚然,日军的坦克是渣到连12。7毫米大口径机枪都可以扫成渣滓的东西,但是一来198师就没有装备12。7毫米的大口径机枪,二来,在一日一夜的激烈战斗之后,198师的部队有些精疲力竭的味道,眼下鬼子又多了十几辆坦克,虽然是性能不咋地,但是也是推进进攻的大杀器,198师必须尽快找办法摧毁这些铁皮罐头,不然麻烦就大了。

隆美尔咬牙切齿的盘算了一下自己的家当,步枪、冲锋枪……口径不到10毫米的可以集体无视了,机枪dp机枪和m1910型重机枪全部使用的是7。62x54mmr弹,穿透力一样不够,战防炮根本没有,m3火炮已毁,m1和120mm重型迫击炮现在也已经断炊,难道真的要自己的部下用集束手雷和炸药包去拼命?隆美尔抓着头,一时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通知下去,别傻乎乎的上去和日军的铁皮罐头死磕,我们没有趁手的武器,如果鬼子真的打算靠着这些东西硬冲,就放他们过去!把他们引进小巷子里,然后用燃烧瓶伺候他们!”因为中国特色,南京的街道除了几条主干道之外,别的巷子的宽度并不大,黄炳德的这个意见也是根据这一点出发的,与其用用处未必大的集束手雷和炸药包拼命,这两天198师没少准备的巷战大杀器之一的燃烧瓶(用法:照脸糊)这会儿就可以发挥其在世界战争史上另一个重要职能,反坦克。

“这主意不错!宪兵部队的那些火焰pēn_shè器也要好好利用起来!”思路打开了,隆美尔也立刻反应过来了,罐头并不可怕,在巷战这种复杂环境内,装甲单位虽然是很好的推进武器,但是其非常有限的高低射角,也注定了丫在步兵保护无法顾及到的时候,完全就是一坑货,黄炳德的提议是使用投掷燃烧瓶来重创坦克(写到这里,觉得有些亲们必然嘲笑洒家,日本豆子用的是柴油机懂不?首先得提醒你们,虽然柴油机安全系数灵域HTtp://92KS/10234/高,但并不是说燃烧弹拿使用柴油机的坦克毫无办法,苏联人的坦克就在进攻芬兰的时候被这东西搞摊了不止一辆,而且坦克被投掷燃烧瓶之后,对坦克乘员的心理素质也是一次可怕的考验,因为燃烧而产生的浓烟将会灌满坦克内部的舱室,而更加糟糕的是坦克驾驶员的观察小窗本身视野就很糟糕,更容易加重这种情况,所以燃烧瓶这东西真心是大战正规军,游击队,以及街头暴乱的必……咳咳……你懂!),隆美尔立刻想到了装备有火焰pēn_shè器的宪兵,这些家伙pēn_shè出去的火焰,可是会流动的,杀伤力比燃烧瓶更加恐怖(想不通的可以去看看俄国土豪的晒枪视频,或者搜索一下相关视频,然后就会明白这玩意多绅士了)。

黄炳德和隆美尔的意见很快就被下面的人执行了,作战方案,素来就是越简单粗暴,成功率越高,越是细致的计划,却容易被一些预计外的因素干扰,而很快的,被198师士兵引入一条条小巷的日本坦克和那些日本士兵就遭到了疯狂打击。

“!#¥!#¥……*”几名日军士兵看着前方逃窜的几名**士兵大声吼着什么,然后一行日军立刻跑了起来,原本聚拢在坦克周围的日军士兵散开了,虽然听说或者经历过在这巷战环境中被87军痛揍的经历,但是日军的傲气和淞沪战场的大胜,让他们本能的轻视这个他们曾经只能仰视的国度。

虽然黄炳德示意自己的部下把日本人往小巷里面引,从而限制日军坦克发挥威力,但是在执行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日本人不是傻子,更不是抗战剧里面智商明显低于正常人标准的低能,相反,眼下这支部队的日本士兵可以说是整个亚洲最优秀的士兵,甚至可以和素来士兵素质比较高的欧陆军队一较高下!当然,我觉得稍后被打得像狗一样的英国陆军和荷兰人的陆军都是低于欧陆平均水平的(陆军的看头果然还是毛熊和汉斯这对好基友,法兰西没了大帝之后就不怎么会打仗),你看连山姆大叔的牛仔们也抵抗的比这两个节操货色要久不是。

所以198师的士兵是真枪实弹的和日军进行一番拼杀之后,顺势被日军击退,逃入小巷子里,当然,这其中肯定会付出一定代价,或许是几名士兵,又或许是十几名,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庭院都欢迎198师的士兵闯入的,天子脚下,你懂的,所以很多时候198师的士兵都是毫不客气的用枪托让这群孙子明白,国战期间,不讨论个人财产问题。

而且就像这次一样,即使是将日军引进了小巷


状态提示:第37章 南京(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