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了攻击方案,剩下来的就是摆出一副强攻的态势。当**团的先头部队到达奥古斯塔港时,澳军紧张兮兮的看着这些入侵者,现在的澳军不会再用半个世纪前的老眼光去看待中国人了。
澳军为数不多的军队已经在中国人的手中被消灭掉许多,新兵还需要训练的时间,即便是有美国人的增援,但是这扔需要时间来部署。
这两座桥对于澳大利亚人来说很重要,它不仅是连贯澳大利亚东西两头的桥梁,还是目前阻挡中国人继续前进的最好阵地。
如果中国人攻击下这里,那么之后整个澳洲东南部人口密集区就象被砸开了大门一样无险可守,中国人可以长驱直入肆意的攻击澳洲人口最密集的南威尔士州,对于澳大利亚人来说,奥古斯塔港就是一个天然的屏障,重要的防御关卡。
突击团在外围对奥古斯塔港进行多次的侦察小规模试探之后,他们发现澳军在这里的兵力规模不是原先预计的一万左右,而是接近两万余人。
整个奥古斯塔港的民间力量都基本上被抽调使用了,这里的每一户白人居民都自发的投入到了防御战中,年轻的男男女女都被组织起来,人手一条枪几枚手榴弹。
这个时候澳大利亚政府的宣传效果就逐渐显现出来,在澳大利亚政府的宣传下,全民都投入了抵抗中国人登陆入侵的战斗中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奥古斯塔港对于澳大利亚意味着就是一个抵抗的桥头堡,失去了这里。澳大利亚人将无险可守。为此,哪怕是将奥古斯塔港打烂,打残,只要能守住,那么即便是打成碎片粉末也是值得的。
就为这个,每一户都在自己家中摆设了大量的障碍物当做简易的掩体,同时西方人喜欢独门独户的庭院式建筑也给他们提供了不少可供相互支援射击的位置。
而军方则派出了不少有一定经验的老兵前去各家进行指点,告诉他们如何才能更有效的进行自我掩护的对敌打击。
在一些交通要冲之地附近,澳军更是直接派出部队和当地居民进行协防。还将手头上为数不多的一些火炮进行了入户式的隐藏安放,以便可以从最不可能的角度给予中国的进攻部队予以最致命的打击。
各种手段尽出之下,可以说现在的奥古斯塔港就是一个大大的防御阵地。
而防御的中心和重点就是奥古斯塔港内的那两座大桥,这两座桥梁更是成为了澳军防御中的重中之重。
不仅派出了大量的兵力严防死守住大桥的两侧,在桥底下也设置了很多防御工事以防止中国人从桥下水底进行突击。在两座大桥下被澳军工兵还安放了大量的爆棚**,一旦需要澳军将毫不犹豫的对大桥实施爆破摧毁。
大桥的引爆控制中心被设在了大桥的两侧,这里每天都二十四小时有专人值守,一名军官和三名士兵随时在这里等候着桌面上的电话铃声响起,一旦有突发的情况发生,那名军官则会现场视情况危急程度自行判断是否下令直接炸桥。
可以说,要想完整的拿下这两座桥,其难度可是非同一般,这也是为何甘道光在一开始就提议出动幽爪别动对的原因,常规的军事力量确实难以胜任这样的工作。
除此之外,澳军还在奥古斯塔港东滩头上构建了临时的防御阵地,如果一旦炸桥之后,中国*军队要想继续前进就不得不进行强渡,而这东滩头上的防御阵地恰恰就是用于阻止中国人强渡的最好阻击阵地。
不过这个阻击阵地由于兵力的缺少,只能刚刚完成两个大桥一带几公里范围内的局部区域做重点防御,上游方向上,也只能多派巡逻队进行不间断、不定时的进行巡逻检查。再有一个,就是日夜企盼着增援的援军尽快的到达奥古斯塔港增强自己的防御力量。
“我勒个去,打的跟个火刺猬一样!营长,什么时候能用坦克?叫坦克来,一炮一个轰翻他们算了,这样打不是个办法啊!”在后面看到自己的主攻连队又一次被压制在了三所房子外后,李建彪有些急了。
“不行!如果过早的动用了太多的重火力,对方吃不住劲直接就炸桥了,我们不能冒这个风险。一营那边情况怎么样?”带队指挥的甘道光立即否定了李建彪的提议。
“刘营长正带着一营从侧面和我们一同佯攻,他们那边的情况和我们这边差不多。”
刘健锋的一营这边也正和甘道光所遇见的情况差不多,在对方各个洋房伸出来的火力压制下,部队推进的很困难,宽敞的道路和开阔的草坪让大家难以寻找到掩体依次贴近通过。
“这澳洲可真是地广人稀,家家都起一个小洋楼,想打穿墙通过这火力区都不行。”刘健锋所说的是在经历过淞沪会战中,最后对上海发起总攻时,日军也是依托着街道对当时的华军进行城市巷战。
当时刘健锋等人还是一名特战队里的小步兵,在莫雄的带领下逐个逐个的房屋和街道推进。在战斗之初由于没有经验,推进的速度很慢,再加上日军疯狂的进行人弹进攻,部队伤亡很大。
也就是到了后期,由于当地的百姓和当年百衣众的一些老成员出来进行带路、引领,部队这才逐渐摸到门路。
日军不是用地堡封锁了街道吗?
街道上又有很多障碍物给坦克部队增加了进入的难度,呼叫攻击机虽然挺好用但仍旧有它不足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