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在华军战士的猛烈打击下,澳军三条防线上的部队开始出现了逃兵这些崩溃的苗头。
战场上最怕就是怕出现些逃兵。这些人不仅脱离了战场导致己方防线出现空缺,并且其行为严重的影响了其他人的作战信心和决心。在平时这种逃兵会被严格执行军事纪律,但是现在整个南线的澳军是群龙无首人心惶惶。
更别提中国*军队又不断的给予施压,听着不断落在不远处的炮弹越来越向自己靠近,看着一个个的机枪、步兵炮、反坦克炮被中国人的火炮给摧毁敲掉,这干挨打不能还手的心理压力更容易让人崩溃。
第五天,第三条防线被彻底击穿,被击穿防线的那一刹那仍旧苦苦支撑的澳军终于崩溃,从前两条防线撤下来的澳军向东西两侧自行溃退,而奥斯顿原本准备用于反击的澳军增援部队便成为了横亘在中国*军队前进道路上的拦路石。
只是这块拦路石并没有能抵挡多久。缺乏统一领导指挥的澳军部队仍旧不能形成统一有效的防御,而在品尝过斩首行动威力的**团现在是对优先敲掉对方指挥中心的事是干上瘾了,在见识过空中炮台支援机的威猛火力后更是乐此不彼的频频呼叫炮台机从空中直接打击对方的疑似指挥部。
弄得支援机的炮手们只要一见到地上有根杆子的敌军目标就下意识的开火。谁让这年头,判断对方指挥部的一个很重要方式就是看电话线多不多,无线电天线多不多,出入的军官多不多,车多不多等几个比较直观的方法。
至于更准确的技术手段,那要等后面跟进的辅助作战部队跟进上来后才能发挥出作用。
同时澳军在此时才刚刚意识到这种斩首作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意识到却无法能够迅速的进行相对应的防护和伪装。远在堪培拉的澳军总部草草任命的临时指挥才刚刚下达。
新官上任的司令还没等帅位的凳子做热,就被没头没脑的一阵空袭给冤死在指挥部里,成为了世界上最短命的指挥官。
而再次失去最高指挥的澳军部队在中国*军队重炮的打击下很快溃退,丢下了一地的物资和装备。迅速的向南方退去。
此时南线的中国两支主力作战部队由于消耗完大部分的油料,最终因为弹药和油料的供应不足而停止了继续南进,就地接收打扫澳军在此遗弃的各种物资。
不过南线的战斗最终可以说是一场准备并不充分的烂尾仗,这一次的斩首计划最终只是完成了斩首,但却没有能真正将斩首后的战果给迅速扩大化。
虽然突击团和幽爪别动队都是军中的王牌,但是毕竟兵力不足无法形成更有效的围歼作战,让很多澳军溃退而逃。
这个情况让担任后方指挥的王俊峰心生懊悔,不仅是他。很多高级指挥官都有些遗憾。他们想象不到,在失去高级指挥官后的澳军会如此不堪一击和变得如此混乱。
在此役之后。中国*军方重点研究了此次战役所出现的这个问题,他们发现。澳军军官的训练、培养源自英国。而英国的军队在纪律和士气的维持上很依赖于高级将领,如果高级将领出现了意外阵亡和长时间的无法联系寻找到部队,那么茫然不知所措的部队就真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
在此役之后,澳军也会对此次战役出现的情况进行防范和改进,如果要想重新复制一次这样的斩首行动,那么就需要完成此次斩首行动中的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击毙其高级将领;这个无需多言,而且杀的越多越好,此次斩首中,不仅击毙了对方南线最高司令奥斯顿,还连带击毙了多名作战指挥官和甚至摧毁了大部分的参谋幕僚系统,这样惨重的伤亡使得南线高级将领几乎被一网打尽,这也是对方迟迟不能寻找到合适的替代者做临时指挥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个就是同时还需要切断对方命令的传达也就是通讯系统。越是依赖电子通讯设备的军队就越容易在失去电子通讯的情况下失去对部队的掌控力。
此次斩首行动中,四枚巨型云爆弹不仅大量杀死了澳军南线的高级将领。同时还将对方的高级通讯指挥中心给干掉了。这也使得澳军总部迟迟与南线部队无法取得联系,当前线状况通过其他手段传回到堪培拉的澳军总部时事情都已经发生将近四十小时。
正是中国*军队没有能够抓住这四十个小时最初有力的机会,让这次战役成为了一次击溃战。虽然取得了胜利缴获了大量的各种物资,可是击溃战的含义就是根本没有歼灭多少敌军有生力量。
这些逃回去的澳军士兵在重新拿起武器。重新任命新的指挥官后会再次成为中国*军队的对手,这是所有王俊峰这些高级指挥官所不愿看到的事情。
吃一堑长一智,对此次斩首新战术实施和运用中所暴露出来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各种问题,中国*军方都进行了详尽的总结,就是准备在下一次合适的时候,再次复制和完美实施出最好的斩首战术!
澳军南线崩溃,但是东线就不同了,南线的战斗是属于双方都没有准备好拉开架势打的仓促战,而东线则是双方小心试探后摆出来的对等战斗。
澳军在昆士兰州的克朗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