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大汉骑军>第八十八章 张锐的判断
女儿说了那么大一堆话,主要还是说给他听的。是让他明白,其剿灭叛匪的态度和决心。

在这个时候,他也不敢不说实话。要是让张锐误会他通匪,罪名可就大了。于是,他便把钱立本的出身以及自己与钱立本之间的交往,详细地说了一遍。

钱立本先祖本是羌人,圣祖中兴汉室之后,便改姓为钱。其家族一直在青海郡金峰县一带定住,数百年来,成为了当地非常有势力的一个家族。

叶和是在任金峰县县令时,与钱立本结识的。据叶和讲,他初到金峰县时,正巧遇到两个部落为了争夺一块优质的牧场产生了矛盾纠纷。即使官府出面调停,双方头人也各不相让,眼看两个部落就要发生一场武斗。

这时,有官府小吏对叶和支招说,只要能请到钱立本出面调和,此事必然能够圆满解决。叶和本来不信,但除此之外已是无计可施,于是抱着试试的态度登门拜访钱立本,请他出面调停。钱立本得知叶和来意后,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下来。

随后,钱立本便把两个部落的头人找到家里来,当着叶和的面为他们调停争端。本来两个相互仇视的头人,在钱立本的劝说下,终于化敌为友,最后还亲热得如亲兄弟一般,都答应了钱立本的提议,即:两个部落共同使用那块优质牧场。

通过此事,叶和对钱立本佩服得五体投地。事后叶和又听人说,钱立本从小就乐善好施,当地人无论谁家有了困难,只要请钱立本帮助,他都会义不容辞地全力相助。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了他的为人,都对他十分敬服。

钱立本侠义好施之名越传越远,其他一些郡的人都知道了他的大名,谁家有了解决不了的困难,都会远道来找他帮助。而钱立本也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人,对每个前来求助的人,都竭尽所能帮助他们。由于钱立本乐善好施,钱家每年的收入的大部分都花费在帮助其他人上面了,所以自家日子反而过得拮据,吃穿都很简朴。

叶和十分敬佩钱立本的这种侠义行为,经常去拜访他。叶和在金峰县当了五年的县令,与钱立本结下深厚的友情,两人甚至以兄弟相称。后来,叶和调任到张掖城任太守时,两人还是时常有书信来往。

两年前叶和升任西平郡郡守,钱立本还亲自登门道喜。今年六月底,当叶和听说钱立本聚众造反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专门派人去询问钱立本,在得到了他回复的书信后,才确认的确是钱立本反了。

说着,叶和命人把那封书信取来,递给张锐请他看。张锐见钱立本在书信上写道,这些年来各地干旱严重,牧草、牲畜大量死亡,前来求助他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为了帮助他们,他散尽了家财,甚至变卖了祖先留下的珍宝,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眼看着乡亲、友朋一个个饿死,他深怀愧疚。

到了六月份,他听高先生说,青海郡有人把他散尽家财之事上报朝廷,说他此举是在收买人心,为造反做准备。正巧,这时郡府要召他去开会,高先生说这是朝廷要拿他问罪。亲朋、友人知道这个消息后,都劝他不如索性反了。本来他还在犹豫,而各地已有人在借着他的名头实施了造反行动。书信的最后,钱立本写道,事已至此,他也别无选择,只能铤而走险。与叶兄的一场情义,也只能就此了解,从此,各为其事,再见之时互不容情。

“钱立本所提到的那个高先生,叶兄可否认识?”张锐看罢书信,又问叶和道。

叶和想了想,回答道:“钱府有食客上千人,下官在金峰县时,并未听说钱府有个姓高的先生。可能是下官走后,他才投到钱府当的食客。”

“殿下,你觉得这个高先生可疑?”范明见张锐听完叶和的回答后深思不语,便问道。

“是的,很可能钱立本造反,就是那个高先生一手策划的。”张锐点头而道。通过钱立本的书信,他就敏锐地察觉到,钱立本造反是有人在暗中策划好的。其中钱立本信上提到的那个高先生,就是第一嫌疑人。

据他所知,六月份正是高颖、贺若弼在大搞清理整顿吏治之时,各地官府都会开会传达朝廷的这项指示。然而高先生却对钱立本说,郡府内开会是为了要拿他问罪,其用意就十分的可疑。而后,各地又有人借着钱立本的名头开始了造反,这说明也是有人早就安排好的。这样一来,就逼着钱立本不得不反了。

“下官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刚才才劝殿下要谨慎而为。如果能给钱立本一个反正的机会,下官相信他会迷途知返的。”叶和见机,连忙又为好友求情。

范明点头而道:“如果这都是那个姓高的所为,钱立本是有些冤枉。殿下不妨试着派人与钱立本接触一下,看看他的态度如何?”

张锐摇摇头,对叶、范两人说道:“就算你我可以原谅钱立本造反有苦衷,朝廷也不一定原谅他。他即便投降自首,我们也没有把握保下他的性命。不能保住性命,我想他也不会投降的。何况还有高先生等人在他的身边劝诱,他就更没有投降的可能。”

范明闻言连连点头,认为张锐分析得很有道理。心想,换成是我,在明知投降是死路一条的情况下,也要拼命一搏。想必,钱立本也抱有这种心态。

然而叶和却犹豫了一下,又对张锐建议道:“殿下,如果下官亲自去见钱立本,也许有可能劝他归降。不过,这要保证


状态提示:第八十八章 张锐的判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