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穿越重生>重生之新农村>第199章 孝道

“我爸说了,以后想要找一个金色头发,蓝眼睛的漂亮外国老婆,就得学好外语!”

杨帆小家伙的一句话逗得所有人包括他身边的小朋友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但是这个虎头虎脑的小家伙反倒一点不好意思的样子都没有,昂首挺胸,仰着小脑袋一副我很自豪的样子,看的张一丹真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极了。

心里一动,她强忍住笑意,摸着小家伙的脑袋问道:“哦,那你娶媳妇干吗啊?”

“娶媳妇帮我妈做饭,帮我爸干活,帮我洗衣服呗!”

小家伙一副你怎么连这都不知道的鄙视眼神,直接就把张一丹打败了。这是什么神逻辑啊?娶媳妇就是为了……

猛地,她心里亮光一闪,似乎明白了什么,再次看向小杨帆的目光里已经不没有之前的那种玩笑戏弄之意。

帮妈妈做饭,帮爸爸干活,话虽然说的很幼稚,但是这里面却包含了一个传承了华夏五千年的朴素观念——孝。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以它常常和顺连在一起,称之为孝顺。

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的孝的观念、传统。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孝”作为一个lún_lǐ观念正式被人提出来是在西周时期。

据古书记载,在西周时期,孝的含义有二:

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传宗接代。在西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易经》中有这么一句:“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

孝道在古人心目中可谓是根深蒂固,上至帝王,下到贫民百姓,无不奉为准则。一旦有不孝之人出现,则必受众人唾弃,遗臭万年。

关于孝,在古时候有很多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泼墨,也有很多民间故事广为流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二十四孝的故事。

一、虞舜孝感动天

二、老莱戏彩娱亲

三、郯子鹿乳奉亲

四、仲由为亲负米

五、闵损单衣顺母

六、曾母啮指心痛

七、刘恒亲尝汤药

八、郭巨为母埋儿

九、江革行佣供母

十、蔡顺拾椹供母

十一、涌泉跃鲤奉亲

十二、黄香扇枕温席

十三、董永卖身葬父

十四、丁兰刻木事亲

十五、陆绩怀橘遗亲

十六、王裒闻雷泣墓

十七、孟宗哭竹生笋

十八、王祥卧冰

十九、打虎救父

二十、吴猛恣蚊

二十一、黔娄尝粪忧心

二十二、乳姑奉亲不怠

二十三、寿昌弃官寻母

二十四、庭坚涤秽事亲。(不会有人说我凑字数吧?有谁知道这二十四孝的故事呢?)

关于孝的论著诗篇从古至今,早已不可计数。但是因为后世之人处于某种目的种种误解,到了后世,也不免有先贤本意不符的地方。

比如现在大家都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话实际的意思和当今大多数人的理解根本不一回事,完全就是后世之人误解之后流传开来,才形成了如今的这种意思。

这句话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从原文里一分析就能看出,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指现代人理解的没有后代,而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的意思。

翻译成现代的话,意思就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任义务为最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

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没含有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含义。

后来到汉代时,赵岐写了一本《十三经注》。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后来经过不明真相的人以讹传讹就变成了如今的样子,颇有一番秀才识字认半边的意思,这完全是对古代先贤的话的一种曲解。

传承了几千年的孝道,在如今这个物质的,物欲横流的时代,遭受到了难以想象的挑战。甚至有人还理直气壮的拿起了法律武器!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凭什么听你的?我凭什么养你?”

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张一丹见过,听过太多子女不愿不赡养老人的事情了。虽然个中原因不一,但那毕竟是父母啊!

当然,她也不是一个卫道者


状态提示:第199章 孝道--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