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红色警戒之民国>第两百八十六章 暴露的苏军炮兵

趴在战壕中躲避密集子弹的苏联指导员,看着一个个苏联士兵被击毙,就是一阵心悸。**此时他头上的军帽都不知道飞到哪去了,而他也没有在意这些。刚刚他已经和死神檫肩而过,整个阵地上到处都是乱飞的子弹。

本来那些看到敌人出现的苏联士兵,正想要给对方一个教训时,才发现,事情完全和预想的不一样。对方的枪法实在是太准了,根本难以露头she击。因为只要是露出头部的人,都很难活着把脑袋再次伸回战壕内,很少有人能躲过去。

到此时,他们才明白,中华军队为什么能在十年前打败英法ri了。绝非是军队传言中的那样,是因为侥幸或是英法ri三国太大意了。有这样枪法的士兵,绝对一般国家士兵能比拟的。

就是他们苏联军队,也没有多少人敢说在两三百米的距离上百发百中,而且还是命中目标的头部。在苏联,有这样枪法的人,已经是一个合格的狙击手了。

指导员朝着指挥室快速的摸去,整个腰都差不多弯成九十度,他可不想用自己的脑袋去试试中华的子弹硬不硬。之前他所待的地方距离指挥部并不远,来到指挥部后,立即抄起电话,急促的说道:

“喂,这里是前沿,中华军队开始大举进攻了,我军一时间死伤惨重,需要炮火支援,前沿阵地需要炮火支援。”

“坚持住,很快就有炮火支援你们,但你一定要给守住阵地,就是剩下最后一兵一卒,也要给我钉在阵地上。”电话里传来后方团政委的答话。

“只要有炮火支援,我们就有信心守住。”

盖掉电话的指导员,稍微放下了一点担心。随即又拿出武器跑出简易的指挥部,趴在外面的战壕上,通过一个小豁口,小心的望着前方不断飞舞的火蛇。

此时整个苏联阵地前方。照明弹已经再次熄灭,在苏联士兵的眼中,只有一条条飞舞的火蛇,收割着他们的生命。

原本那些奉命扑灭火焰的苏联士兵终于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不过他们也付出了许多条人命。此刻虽然已经快接近六点。但天地还是笼罩着无尽的黑暗。

这时候。苏联士兵终于可以借着夜se,展开还击,只不过开枪也需要胆量,要是闪躲不及时。很有可能被追随火光而来的子弹打中。

照明弹再一次升空,不过这次是中华军队打出的照明弹,走在前面的装甲步兵战车打出一连串的照明弹,在苏联阵地上空缓缓飘落。原本那些借着夜se还可以还击的苏联士兵再一次暴露在中华士兵的枪口下。

同时装甲车上的机枪开始换上曳光弹,为后面的步兵指引she击方向。因为装甲车上面有夜视仪,夜se对他们一点效果也没有。

战场一时间激烈无比,子弹横飞,到处都是飞舞的火光,绚丽而又富有杀机。一边是断断续续的光点,一边是连续不断的光点。装备上的差距在这一刻体现得相当明显。

而就在此时,一直待在后方的631师二团团长收到了紧急通知。当得悉消息的内容时,他脸se顿时一喜,随即开口道:“命令部队执行第三套方案。”

这条命令很快就被传递到进攻的前方部队上。当先锋连接到执行第三套方案的命令时,进攻步伐顿时一缓。时候全军开始慢慢后撤,装甲步兵战车全部换成后退挡,步兵也从前进变成倒退。然而就算是后后撤中,部队并没有停止攻击。手上的武器还是在不停的she击着。

此时李泽他们也跟着开始后撤,之前的战斗中,他们已经和后面进攻部队的火力汇集在一起。当他们注意到后方的部队在后撤时,也跟随着慢慢的后撤。

第三套方案。这个词语对这些士兵而言并不陌生。这是一个共通的讯号,也是一个针对苏联部队制定的方案。苏联有大量的火炮。为了防止部队在进攻时,因为受到苏联的重炮攻击制定的一套方案。

而这套方案由很多为前提,最主要的一方面,是要判断或者侦查出苏联炮兵何时攻击。这就需要侦察兵或者特种兵潜伏到后方,找出苏联的炮兵阵地,并且观察苏联炮兵的动向。

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依靠最先进的电子战部队,凭借截获苏联的无线电通信,从而破解,并且得知苏联在何事要开始炮击。不过这次,是依靠后方侦查的特种兵率先发现苏联的炮兵部队。

如果在掌握了制空权之下,并且己方飞机可以随时支援时,这套方案就不需要制定,因为那时候,只要对方的炮兵一露头,就会被侦查出来,并且进行摧毁。

潜入苏联后方的侦察兵或者特种部队只要得知了苏联炮兵要攻击时,就会把这条消息发给前方进攻的部队。通知他们注意躲避炮击。

关于这套方案,蒙古军区已经演练了多次,因为在这里,飞机在冬天时,会时常因为天气关系无法起飞。所以他们就需要一套避免重大伤亡的方案,来规避苏联的重炮。

之前就是因为一直担心苏联重炮的原因,三个团都没有投入太多兵力,也没有趁炮击后,以全部装甲车坦克为前导,展开大规模快速冲锋。如果这样做,或许会很快便能占领苏联的前沿阵地,但也会把大部队都暴露在苏联的炮火打击内。想要依靠苏联如今的工事,去抵抗苏联重炮,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一个连队的攻击,而且进攻速度不是很快,最主要的目地就是吸引苏联的炮兵开始攻击中华进攻部队。从而为引导


状态提示:第两百八十六章 暴露的苏军炮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